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3篇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3篇

更新时间:2021-06-15 来源:毕业论文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毕业论文】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1

  “生涯教育”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美国,是由曾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兰博士于1971年所提出的一种新构想,并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下发展成一次范围广、影响深的教育改革运动。

  “生涯”一词由来已久,“生”是“活着”之意,“涯”为“边际”连起来是“一生”的意思,引申为“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或“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生涯”可以理解为介于“生命”与“职业”之间的概念。

  职业生涯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在校学生认识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工作世界与职业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强化他们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顺利进入职场或变换工作并最终达到人-职匹配,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简称:stw)或“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简称:stc)的过渡。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直受到人们重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连,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也提出“生计教育”的理念。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宣言中说:“今吾中国到重要至困难问题,厥维生计。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并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口号。然而,这一教育思想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而美国的“生计教育”、日本的“进路指导”、俄罗斯的“我的选择”课程、奥地利的“前途导向教育”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生涯定位教育”等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生涯”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问题并没经过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务实、大胆创新,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借鉴参考成功经验,构建设适合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在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结合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组成员在已有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2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初见成效;专业数量猛增,专业更新步伐加快,各校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注意加强学生综和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初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水平跟不上学校转型的要求;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还不够协调,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习场地和配套设施不够,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师资建设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规范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专业设置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2.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查分析,制定完整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以体现就业为导向和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以应用为主旨,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有效接轨,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企业的评价和反馈,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整和改善专业设置;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支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

  2.2加强职教师资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扩招同时带来了师资数量和结构的突出矛盾。一方面,职教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达标率低。另一方面,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由高校毕业生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占教师比例的绝大多数,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应以掌握职业技术为目标,实践性课程占相当大比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有,要成为既懂理论﹑会教学,又熟悉生产一线,会应用的双师型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合作企业和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的再培训和在岗实训;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老师,实行专兼结合;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促使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2.3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建设上应围绕拓宽公共素质课﹑改进专业基础课﹑革新专业核心课程几方面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和更换频率大大增强,为了长期的职业发展,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适应性,公共素质课应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等全方位的基础知识,考核方式可以更加自由灵活。随着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专业基础课应不断补充前沿的发展成果,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讲座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核心课程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应岗位需求,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衔接。

  2.4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大力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构建优化﹑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二是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规范标准,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三是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企业,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

  三、小结

  产学结合绝不仅仅是实践环节的内容,它应当贯穿于从业环节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不断推进学校与用人单位各种层次的合作,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并利用学校知识密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协作。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积极性。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文章3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统性为新生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方案,即将面临就业时才设置一系列讲座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技巧的传递,开设宣传形式的就业宣讲会、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求职经验和成功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习惯性忽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仅仅在毕业时临时抱佛脚,被动吸收和接收学校为其安排的就业指导,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而缺乏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选择性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门传授找工作的技能技巧、面试经验、职前准备的专门性课程,它能够将寻找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汇总成简洁而又有针对性的条条框框,把求职路上毫无头绪的求职者训练成求职高手。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2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188907.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