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资格考试 > 高考 > [2020高考人数]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有代入感的观展更动人

[2020高考人数]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有代入感的观展更动人

更新时间:2020-09-06 来源:高考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高考】

近年来,时事政治逐渐进入高考作文中,那么如何备战2019年热点时评作文?优秀的高考作文可以从模仿开始,由背诵、模仿优秀文章入手,多看、多读、多学、多练习。因此,本站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人民日报优秀时评范例,一起学习吧。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有代入感的观展更动人


  尔冬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都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传递厚重历史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到养心殿品鉴乾隆手书“福”字,行至慈宁宫花园庙会尝尝老字号小吃,听着悠扬的中和韶乐迎接新春……这样的场景,不在电视剧里,而是在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上。


  展览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将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可远观不可近玩”的文物重又赋予了鲜活模样,令历史的呈现活色生香,给参观者一种代入感。


  近些年,营造代入感成为博物馆策划展览、开发IP衍生品的关键词。《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采用场景式的讲述方式,带动了一轮又一轮文物热;翻开故宫出版社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读者能走进一段进宫寻宝的文化冒险之旅;用故宫彩妆描眉梳妆时,还能近距离欣赏包装上的《千里江山图》……博物馆不光展出内涵丰厚的文物,还在成为普通人文化生活链条中的一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需求,提供可亲可感的文化服务。


  有人说,新技术的使用、新概念的包装只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博物馆,对中老年一代吸引力不强。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不都是年轻人吗?一般观众平日里很少会为了一份颜真卿的真迹、一只明代御窑的瓷碗走进博物馆。皇宫过大年、逛庙会等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的文化活动,很可能成为他们与文物深度接触的一次难得契机。历史很厚重,观众很年轻,我们在思考的是,如何去传递这样的厚重,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的创意之源。对博物馆来说,在策展模式、连接大众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内生活力,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文化中找一个离生活最近的方式,在生活中给文化留一席之地,置身其中的感觉将越发美妙。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自拍当远离“灾难”


  赵益普


  一张以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海啸灾区为背景的自拍照,日前在社交网络引起巨大争议。


  照片中,4位女性站在被海水淹没的田间,微笑地看着镜头,其中一人还比出了“剪刀手”。自拍的几个人原本带着善意而来。灾难发生后,她们开车数小时来到灾区,把一个妇女组织捐赠的衣物转交给当地灾民。任务完成后,她们在灾区现场拍了这张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然而就在她们身后,救援人员正在积水中紧张地搜寻生还者。她们或许出于无意,但其在灾难面前的微笑,刺痛了灾民的心,令他们“失望”和“痛心”。


  这并不是“灾难自拍”第一次引发道德争议。2016年,意大利中部地区地震频发,一些游客在废墟中自拍不止遭到斥责;2017年,埃及发生上百人死伤的火车相撞事件,一辆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在现场玩自拍引发众怒;2017年,英国格伦费尔大楼火灾造成71人死亡,为阻止大楼前的自拍者,周边居民愤然贴出告示:“这是一场悲剧,不是旅游景点。”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一些传播者显然缺少规则意识。在灾难现场拍照并上传网络,盲目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却罔顾社会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具有社会协调和价值引导功能,灾难发生后,媒体除了传播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完成拍照分享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具有了媒体的功能,就需要考虑社会效果。一些自媒体过于追求传播效应,却忽视受众情感需求,便与媒体伦理道德冲突,必然引发社会争议。在自媒体传播者眼中,也许点击量比传播内容本身更有价值。但对于整个社会,内容本身的价值却远大于点击量。


  钟爱自拍且分享者,不能不考虑把握分寸的问题。忽略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就可能导致价值观扭曲。如果不加以引导,自拍和分享可能沦为低俗的炫耀、无所顾忌的哗众取宠,甚至借助他人痛苦积攒自我虚荣的表演,更有甚者会演化为生命消逝的导火索。当下,不仅“灾难自拍”屡屡发生,“自拍灾难”也在频频出现。印度研究人员搜集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7年,全球约有259人因自拍意外死亡。悬崖边缘、铁轨附近、眼镜蛇身后……为了那些可能会被点赞的照片,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拍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和整个社会。社交媒体在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传播平台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具有同理心和道德责任感的传播氛围。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为孩子成长注入体育基因


  薛原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自己钟爱的一项运动,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体育视作孩子成长的标配,当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真正扎下根系,体育带来的改变,将在更深层面影响着我们。


  寒假将至,不少孩子的寒假计划中都有体育的内容。林林总总的体育冬令营,北方的孩子可以选择冰雪运动,温暖的南方适合开展水上运动,还有丰富多彩的球类项目可供选择……让孩子的寒假动起来,带来的不仅是身心健康和快乐,如果将视野拉开些,不知不觉间,也许映射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童年的记忆里,体育应该是闪耀着温暖亮色的那一块成长拼图。那些被称为“国*动”的体育项目,也往往和家庭、学校、朋友有着密切的关联。“60后”“70后”的童年里总有一张乒乓球台,“80后”“90后”的记忆中,常有三大球的身影相伴。就像美国孩子会将棒球看作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欧洲孩子的童年烙印着足球的印记并伴随一生。从体格到人格,运动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为无数家庭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最终,也融汇进一个民族的筋骨和精神,带来更为深入和持久的变化。


  为孩子成长注入体育基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体育应当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这不止体现在对体育课、大课间的重视和落实上,也应当体现在对如何度过寒暑假的规划和引领中。在学校体育师资尚有缺口的情况下,合理引入更多社会体育培训力量,使孩子的体育生活更为多元和专业,也是当下切实可行的路径。如今,“小眼镜”和“小胖墩”在青少年中占比高等现象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体育运动这张“药方”是治本之策。


  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明确提出,通过组织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促进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生体育消费习惯。这不仅是为体育消费培育当下和未来的市场,也是在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更加健康挺拔的脊梁。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自己钟爱的一项运动,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体育视作孩子成长的标配,当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真正扎下根系,体育带来的改变,将在更深层面影响着我们。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kaoshi/128258.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