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通用18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通用18篇)

更新时间:2022-08-01 来源:演讲稿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演讲稿】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标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的文章18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2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第3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第4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了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融合的势头,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首次将中华民族列入宪法,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和谐共济、和谐发展、守望协助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果、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宪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是实施,宪法的权威也是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一致,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顺畅方便。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谈判民主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扩大共识,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相互信任,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政治整合模式,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的民族发展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项支援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等37项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实现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积极布局,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才能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党,关键是人。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罕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取得新的发展效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梦与世界的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相互鉴定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一考虑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统一考虑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统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重大关系。

  首先要统一整体,统一规划,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重视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强五个认同

  其次,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一一和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化结构中一体化包含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离不开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是主线和方向,多元化是元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化。只有统一解决一和多的关系,我国民族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要统一兼顾物质和精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族问题,解决物质问题,解决精神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大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领导,赢得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进取,故事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道路上,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还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语言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信心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更加定型和完善。坚持践行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推进各民族混居,加强五个同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住,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第5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6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干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知心话、交真心朋友。

第7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回顾历史,计划经济20年政府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使得我国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电力、化工、飞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基础,但是,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牺牲了农业、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留下了九亿多张吃不饱饭的嘴。当时的农村人口虽然占全国的82%,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实行集体生产和近乎平均分配的政策,加上当时实行以粮为纲和统购统销,这样一来,农民压根就不想干。所以,这20年间尽管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水利灌溉都在发展,但粮食年增量与人口年增长两持平,人均农产品供应毫无改变,2.5亿农民生活在年收入100元的贫困线下。村里人不好过,城里人也好不了多少,当时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到一斤的肉类供应,饭量大的,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实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大家的工资都很低,1977年全国职工的人均月工资也只有48元,居民人均存款更低,只有19元。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吃不饱,城市工资低,工业化的效果差,GDP还不到世界人均的五分之一,此时不改更待何时。民以食为天,让人民吃饱成了摆在首位的问题。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舆论准备: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为主要作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全文刊登。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97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邓小平、陈云等对此文当即予以肯定和支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改变或推动历史的,往往是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邓小平当然是顺应了大势,但改革开放采取什么形式,走到什么程度,不同的领导者会有不同的选择。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改革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起,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各条战线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内,搞活经济,勇于改革;对外,靠拢美国,打开国门。四十年间,谁都不能否认中国的进步。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开了一个好头。万事开头难,接下来就是历史的惯性了。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许多地方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希望的田野显现生机活力。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正在推进。1979年6月25日,四川省宁江机床厂一则广告在人民日报刊发。随后,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开放大潮涌动。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成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1980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实践是孕育思想的土壤。在这个历史时刻,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怎样在中国继续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们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重要时刻,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这次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一些老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二大时激动地说:“振兴中华,在此一举!”)

  这次大会后,“小康”一词迅速传播开来。大会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大会还通过了新党章。一幅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农民积极性低下的问题,1978年,中央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4年包产到户在全国普及,人民公社宣布解体,同时开放农产品市场,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农产品。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从1977年到1984年短短7年间,粮食产量从2.83亿吨增长到4.07亿吨,棉花、油料、水果、肉类增幅更是达到了70%~200%,农民人均收入从117元跃升至355元,农业改革提高了生产率,但地少人多,农村还是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于是,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的乡镇企业在农村渐渐兴起,那会国企还没开始改革,效率较低,许多消费品严重短缺,要啥没啥,乡镇企业一下子就发展了起来。1987年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出现历史性变化。从1977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从2328万增长到9545万,产值比重从6.7%增长到21.4%。而国有企业在这种形势下也开始了改革,于是,国家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试验让一部分的企业先去市场闯一闯,另一部分企业按兵不动,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并存,两种价格制度并存的局面。虽然,在1988年国家推行的“价格闯关”向全面市场价格体系转变没有成功,但是随着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市场价格逐步取代了计划价格占据主导地位。也许大家觉得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好像算不上什么大动作,但是这个还真的很了不起,就比如,隔壁的俄罗斯也想从计划转市场,结果他们搞出个“休克疗法”,物价飞涨,失败得彻彻底底。

  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开放方面的进展也十分喜人,1979年~1980年,中央批准成立了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大经济特区,区内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和外商投资优惠政策,1980年~1985短短5年间,深圳GDP增长68%,厦门增长119%,珠海增长401%,汕头增长78%。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股份制经营。1986年11月,邓小平同志把一张刚刚发行上市、面值50元的股票赠给来华访问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这一年,国务院启动股份制试点。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长三角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10350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等达257.73亿美元。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苏联解体后提出28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邓小平重新阐明了改革的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大解万英教授怀着满腔凄楚,跳楼身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浪潮来了。首当其冲的是国企改革,我们前面提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让不少人富了起来,但只是一部分国企进行了改革,还有很大一部分国企领导,害怕承担“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坚持不改革,天天亏钱,靠财政补贴。到了1995年,更是出现了全面亏损的情况,在全国8.8万家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已经上升到3.0万家,其亏损总额高达640亿元,赔掉了国企盈利的一半。中小型国企情况更严重,盈亏相抵后全面净亏损57亿元。面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果断抛弃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改革,对大型国企进行公司化、股份化改造,对小型国企进行大规模改制包括兼并、租赁、出售和破产关闭。这是因为……国家也没有余粮了,在此之前,由于财政权的下放和地方财政体制的不规范,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比逐年降低。地方缺钱,中央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一些原本在建设的工程不得不停工,必要的公共服务职能难以履行。于是,1994年中央开始实施分税制,按税种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除了分税制扩大了财政收入外,非国有工业企业也很争气,保持了年均超过18%的高增长率,领导了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年增长达到10.9%。(1994《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部中国的腾飞史也是一部你我的奋斗史。年纪稍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以前城镇住房,都是按单位分配的,年轻的小伙伴可能会想人在家中坐房从天上来,岂不美哉?但你要是住过就不会这么想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有些分配到的房子不仅质量不怎么样,面积还小,更惨的是,有些单位的年轻人因为资历问题,混到了三四十岁还分不到住房,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很早就开始试点改革,从1978年开始尝试住房商品化,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1998年国家正式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采取货币分配与经济适用房相结合。除了住房制度的改革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改革,在这个实行普及教育的年代,大学学历已经不稀奇,但要搁没改革之前,别说上大学了,就是上个大专都不容易。这个变化得益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所谓高校扩招,就是大专和大学招收比原来更多的学生,这一次的改革不但使我们国家的人均学历往上长了一大截,还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进入新世纪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2001年中国经过艰难地谈判加入WTO了。那么WTO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费那么大的工夫加入呢?世界95%的贸易在这里完成,加入WTO不仅是一个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国内改革的过程,我们借机把一些与国际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做了清理,改善了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而国内的企业也很争气,在面对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竞争力出口产业快速发展,净出口最高年份甚至超过GDP的8%。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人手一下子就增加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入城务工。官方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21世纪初经过数次的政策调整,官方政策正式支持农民工进城,在官方政策的支持下,从2000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2.3亿人。另一位开挂的兄弟就是民营经济了,同样是这十年间,民营经济增长继续大幅快于国有经济增长占工业比重从54%到74%。说到工业就不得不提一提农业,老一辈下过田的都知道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险,加上原先工业不发达税收的重担大多压在农业上,随着工业外贸经济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并取消相关收费,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此外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惊喜的还在后面,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16个方面的60条改革措施囊括了转变职能、深化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影响重大、关系深远的问题。例如,结构调整与改革,虽然过去经济发展飞速,但是也留下了产能过剩、效率下降、杠杆率过高等问题。就好比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比牛还壮,但是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很多暗伤,这次的改革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把这些暗伤治好。2014年,改革再升级,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一系列全面深入的改革政策陆续出台。这一年,生育政策上“单独两孩”新政策全面开展,想生两个娃的父母有福了,从此再也不怕娃孤单,国家也将迎来更多的主力军。养老问题上,实行养老金并轨,所谓的养老金并轨,就是把原来不同轨的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并入同样的轨道,并轨之后,待遇更高,老有所养不是梦。而且只会越养越年轻,因为我们的人均寿命正在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人均寿命68岁到2017年我们的人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6.7岁。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所以大家有了丰富的业余生活。要知道1978年中国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84元,只能勉强度日,到了2017年中国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8865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爱上消费走出国门,光出去看世界还不够,还得把全世界的好商品搬回家,中国自2012年起连续5年坐上世界最大境外消费国的宝座,2015年到访伦敦机场的旅客中中国游客仅占1%却创造了25%的免税品销售额。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沿着国人的出行线路将移动支付带出了国门。这些悄无声息的变化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曾经最羡慕的摩托车现在早已被满街的汽车所取代,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哥大如今也只能拿来砸核桃。

  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展望未来。40多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如今,当时人们心心念念的“翻两番”目标早已实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被不断续写。几十年来,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带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改革开放的经验

  改革开放,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是不舍昼夜、勇猛精进的上下求索。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到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带来的“史诗般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正确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1.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的进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典型的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理论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2.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从完全的“一大二公”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出,再到从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的转变,进一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最终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我们回顾中国40年改革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守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理念。

  3.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我国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目标是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为了权力的巩固而改革。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和谐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改革为了人民,人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改革就能够依靠人民。事实证明,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改革就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能够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要充分扩大社会参与度。

  改革的历史也表明,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我们的改革始终注重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动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改革是一场革命,它不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束缚中国发展的因素进行体制根本性变革(勇于承认错误,敢于修正错误)。皆大欢喜的改革多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不能背叛的历史使命,也是不能改变的前行方向。从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到习近平总书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重要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不懈怠,不停滞,更不会倒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华民族必将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不惧任何外部挑战)

  这节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8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民族文化

第9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10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

  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

  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做什么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1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今天的主题是:增强“四个意识”,做合格党员。

  增强政治意识

  政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是做好新常态下工作的前提。作为共产党员,永远都要坚定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作为党员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增强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作为党员就应该做到顾全大局。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局,它既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次,要自觉服从大局,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生命线,也是“高压线”。再次要坚决维护大局,仅仅认识大局、服从大局是不够的,还必须坚决地维护大局。做好合格党员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局,全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始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

  增强核心意识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增强看齐意识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党中央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重要的一条就是全党上下有着很强的看齐意识,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就自觉看齐。看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员干部为政修身成事的精神引领和根本遵循。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对于全党来说,就是要更加强化看齐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因此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讲话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优秀共产党员。

第12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13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

  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

  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做什么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4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连队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志,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

  我们周边的少数民族同志,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和谐的大家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连队职工聂采太每到春秋季节家里都会雇请至少4名26连和托海乡的少数民族驾驶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每年在聂采太那里都能挣下1万多元钱,这也是这几位少数民族兄弟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买买提江是帮忙聂采太开机车4年的“老关系户”了,2015年6月他的女儿生病住院没有钱,跑过来向聂采太借钱。聂采太问明情景以后,拿出1万元现金,问他够不够,如果不够,他再去取。买买提江当时激动的留下了泪水。聂采太在第二天买了慰问品到医院去看望买买提江的女儿。

  在我们生活团场中,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在座的各位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必须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20-年三秋拾花季节,十二连举办了庆祝古尔邦节文艺联欢会。联欢会上,十三团老年文艺表演队以他们娴熟的舞姿征服了所有到场的200名少数民族观众的眼球,赢得了阵阵掌声;伴随着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民族同志他们歌唱着自我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的民族团结好政策。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完美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民族生活在一齐,感受着不一样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完美的家园!

第15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16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

  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

  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做什么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7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

  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

  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做什么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8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干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知心话、交真心朋友。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481776.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