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实用资料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1-08-05 来源:实用资料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实用资料】

意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yì,一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二指内容,三指美名、声誉;四指作用;五指价值。事物存在的原因、作用及其价值。出自《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憧憬的全面小康目标已经可以眺望到胜利航船的“桅杆尖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就此历史性地得到终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将掀开新的一页。回顾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历程,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奋斗目标不断明晰,“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量变”到“质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量”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和速度,“质”强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从哲学意义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亿中国人民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2020年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同时将为新时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成就在量的积累上的结果,也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质的方面跃升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原来设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同时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也从哲学意义上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作出新的质的规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治理体系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累新的量变提供根本前提和发展保障。

  全局论与重点论: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不同领域、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又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变化,才能推动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告诉人们,解决问题要坚持全局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局里要把握好重点,重点论又要以全局论为前提。

  从全局论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又包括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重点论来看,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采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超常规帮扶举措,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意味着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的,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真理性与价值性: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要经验。

  从坚持真理性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尤其强调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逻辑自洽,又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机衔接,是奋斗目标的再提高和价值追求的再提升,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体现着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客观过程。

  从强调价值性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在谋划推动一切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改善民生、稳定就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公共参与方式等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汗水浇灌收获,靠实干笃定前行,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需要,精准聚焦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价值导向的现实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从更具历史性与长远性、整体性与全局性上深入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价值和重要经验,将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更深入地分析、更科学地落实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举措,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价值

  一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绝非一种空论,而是被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具体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同时,这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立足点,或者说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必由之路。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应有之义,不断赋予新的目标要求,非常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和突出成就,进一步彰显出了这条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合规律性、先进性、优越性,以及其阶段性战略目标、任务的合目的性、必要性、适宜性。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引起质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的过程就不会发生质变;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所以,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但不等于马上就能实现,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必定要经历许多个阶段、要走很长的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因而是中国梦这一大格局和主坐标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牢靠而又必不可少的基础。更为确切地说,只有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起冲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试”。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用“进京赶考”比喻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后所肩负的新任务、所面临的新考验。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讲,“赶考”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因此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赶考”从来都是进行时,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赶考”之路上执着地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还是前面那场考试的继续。如是而言,面对这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考卷,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奋力作答,书写出了更加优异的成绩。

  四是兑现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算起,中国共产党人便从对国家、民族、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把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部署和历史重任接续奋斗,成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立下的“军令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面对庄严承诺和自觉立下的“军令状”、为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把握形势,信心坚定地带领全国人民顽强奋斗、不懈努力,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只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能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在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不仅如此,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殷实宽裕的美好生活,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这不仅必然有力促进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诸多有益经验,特别是在解决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中取得的经验成果,作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国际社会共享,赢得国际社会的赞同,就是中国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作的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验

  一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关键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作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综合施策,不仅从理念、方针、战略上,而且从政策、举措和步骤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好了全局、把好了方向、抓住了机遇,经过伟大斗争,最终战胜了各种重大挑战、抵御了各种重大风险、克服了诸多重大阻力、化解了各种重大矛盾,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都不能代替的。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由中国共产党为之掌舵,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根本保证。而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要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顺应人民的意愿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常态,抓好思想从严、作风从严、执纪从严、制度从严、管党从严、治吏从严、反腐从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持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以及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社会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牢牢坚持并不断拓展深化的根本政治立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就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支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团结,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同样始终是不可或缺而又磅礴强大的力量,要更加紧密地依靠全体人民,请人民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最高评判者,同时更好地集聚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在中国共产党人眼里,人民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做到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谋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需要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决定和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能。反过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生产力发展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只有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只有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了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因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正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根本条件和根本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同时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增强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向前推进。

  四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要解决我国的问题,基础和关键是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全局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为安全、更可持续地开拓发展新境界并确保其有序有效地达到发展新水平,仍然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是统筹兼顾并下大力气破解重点和难点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一方面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全面部署,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另一方面把那些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应对的各种重大挑战、会加剧不平衡的发展短板、必须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作为重点和难点下大力气解决,因而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有针对性地采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系列措施,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起到了具有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统筹兼顾,顶层设计覆盖全领域、全人口、全区域,做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全面”,又要抓重点。

  总的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贯穿着历史逻辑和丰富多彩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既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并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取得的现实成果,还是对这些规律的丰富和发展,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指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决战,在2020年迎来决胜收官、兑现承诺的时刻。来到这一历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风雨兼程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带来什么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毛泽东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提法,至今保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当中。

  1978年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深入人心,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的口号。邓小平1979年明确讲:“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但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却有一个逐步清晰起来的过程。

  全国上下,最先明确的是,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那么,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呢?通过到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访问参观,特别是邓小平到日本实地考察,明白了要达到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追问,你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邓小平回答说:“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具体说,就是在20世纪末,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那时也还是一种小康状态。”后来,经过反复调查和测算,中国确定在20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

  但这只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起点。在20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但我们认为那时的小康还不全面,不平衡,于是开始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还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

  从1980年代开始,除了讲经济上的现代化外,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1990年代,又觉得单是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21世纪,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

  正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探索的行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中,我们党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现代化途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根据这个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一来,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完善和明确了。

  这一过程说明两点: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过来又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更长远的历史课题,由此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揭示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从横向上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在新时代,我们要回答的历史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历史课题交上的一份示范答卷。

  这个答卷的关键词,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说来,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年追求的梦想;建设小康社会,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必须得到人民认可,才算实现,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讲“全面”,就意味着除了“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外,还必须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民族才能好;千家万户都小康,才算是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就这样呼之而出: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小康社会,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于是,我们党一直重视的扶贫减贫脱贫事业,便成为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扶贫减贫脱贫,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问题。

  于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打这场攻坚战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事实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2020年,中国所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先后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完成全世界70%以上的减贫任务。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如此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做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中国基本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以后要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

  我们党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脱和消除绝对贫困,避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本质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从中可得出三条启示。

  第一,中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一个绝不把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排除在外的小康,一个惠及全体14亿人口,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仅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还无可辩驳地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示出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优秀价值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耀眼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为什么说是“关键一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上体现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长期历史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复兴路上承前启后,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蕴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当中。

  从1840年被迫打开大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赶上时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富起来”。2020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节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然,只是“迎来”飞跃,还没有完成。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当代中国赶上了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走上了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成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推动的国家,从而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光明的前景。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耀眼的阶段性成果。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逐步地“强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崭新起点。未来行程的战略安排是,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基本上”,意思是还不充分。需要再用15年的时间,充分现代化,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这个战略安排的历史过程,相当程度上也是拓展、升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过程。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复兴路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替叠伸的奋斗过程。为站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有富裕方面的追求和实践,有能够促进民族复兴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力量的成长积累;为富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有进一步站起来和逐步强起来的表现;为强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不仅有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而更雄伟地站起来的含义,而且也是拓展富起来,升华富起来的过程。

  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复兴路上一段行程的成果,同时也为下一段行程奠定了厚实的路基。所谓承前启后,就是这个意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的。中国没有走西方大国历史上靠殖民掠夺和资本侵略而发展自身的老路。我们靠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自身发展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进步。这些,足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208720.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