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实用资料 > 小舍得观后感

小舍得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7-25 来源:实用资料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实用资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舍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舍得观后感

  不知道作为家长的你这两天有没有被一句话扎心:

  妈妈不是真的喜欢我,妈妈只是喜欢考满分的我!

  不是家长但听到还是很想哭的我决定要来写一写最近这部热播剧,希望他刮起的这股热潮可以在所有的争议中继续煽风点火引起轩然大波,毕竟只有让讨论的风潮越大才可能会听到更多的声音。

  这礼拜都在追鲁引弓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小舍得》,作为他“小”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如果说前两部是讨论“幼升小”、“中考”的话,这次的“小升初”对我来说共振很强,代入感更强,一定要拿出来好好讲讲。

  首先最最惊喜的是,这部剧还算是接地气,比起《小欢喜》、《小别离》,终于有一部讲教育的电视作品可以从普通市井小人物切入了,而不是永远在讲述那些精英家庭里的光鲜亮丽,比如看到从老家小城市一路打拼缴满十年的社保才能来上海读书的米桃一家,我觉得他们才更能代表家庭和教育体态中的相互关系。

  智商超过140的米桃原本以为她会是这一群“鸡娃”的反面教材,但小说的后面米桃很惨,因为承担着家庭负担课外辅导学费而必须孤注一掷的压力,影响了米桃的学习最后只能休学,而当初最佛系的南俪也因为学区房想让孩子划片上中学而产生了假离婚的想法,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更别说了,子悠大概从我第一次看到他装满奖状的那面墙开始就觉得这孩子会抑郁。

  我觉得先排除掉米桃爸妈的收入状态是否能承担起一学期两三万的课外费用,就他们一家人从“没有补课需求”到“市里人争着抢着肯定是真的好”这个观念的转变,就很像在鸡和佛之间矛盾的一些家长。

  因为米桃爸妈在孩子教育这一块是盲区,所以他们优先就比别的家长少了一步判断一件事好坏自我评判的标准和底线,比如最简单的“择数金牌班”的八个名额就是硬凑钱也不愿意拱手让人即便孩子本身已经足够优秀。

  所以这也是导致最后米桃休学的原因所在吧,家里人只顾着看外面什么香跟风学别人但不知道其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要是学无所成就等于父母一个月的活都白干了,让本来就自卑的小女孩更是雪上加霜。

  但似乎我们又很难真的去怪米桃家里人,因为从老家来到大城市的他们一定是想着大城市的教育最优质,但没想到的是当小县城都在拼命“考试改变命运”的时候大城市的人却喊着减负和素质教育,这当中教育体态的改变势必就会让像米桃这样的家庭成为这内卷教育当中的牺牲者。

  田雨岚这个角色我觉得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和她妈妈从小相依为命过足了看别人眼色所以她把自己命运的不公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她成才不要活成自己那样,她嫁给无所作为的富二代丈夫但不想靠岳父岳母来接济生活却又无不在各种小事上看到了这个人物身上的举棋不定或者说看不懂,她要的是什么。

  择数金牌班的名额没有她想了所有办法宁愿去求人卖关系也一定要让孩子上好班级,当初举报钟老师私自开小课赚钱结果转头就忘记了那场雨里的羞辱,对于公婆更是,嘴上说着要有自己的事业不去接管厂子,却明里暗里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名义让老公去找自己父母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你说田雨岚会真的不心疼老师当众羞辱自家孩子是笨蛋不敢啃声吗?她应该只是被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吓怕了,他怕一个转身孩子被针对又没有学上,她更怕压在孩子身上的这根救命稻草和赌注有一天会让自己后悔,所以只要走上了鸡娃的第一步,谁都不再有退路。

  当她选择在孩子外公家吃饭就要求子悠可以背圆周率的后一千位的那天他就要想好下一次等着她去逼迫的也许是后两千位,当她决心斩断孩子所有的兴趣课的同时她就要想好我的孩子是没有童年和玩具的,当她选择把奖杯奖状换成背景墙而不是全家福的时候她就要想好势必有一天孩子会讨厌自己,而田雨岚,她做好准备了吗?

  由宋佳扮演的南俪刚开始只要求小孩子素质教育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着重在各个兴趣爱好的发展上,家里有个二胎弟弟是“姐姐奴”,爸爸是“女儿奴”,必然孩子从小会自信会乐观开朗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没有足够的受挫能力我觉得是他们家教育问题上的很大一个漏洞。

  父母的鼓励和开导并不能只是单纯建立在孩子的哭闹上,孩子一哭就给糖吃那她以后就真的只会哭而不会冷静下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最开始的佛系到后来的鸡血,在我看来就还是因为太宠。

  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就放任自由让他们使劲疯,等孩子意识到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了就借口是没有在外面报培训班所以才导致成绩不好,父母居然还愿意去相信这就是她倒数的原因,我记得最当初南俪说过“当整个时局很混乱的时候,父母不才是最该头脑清晰地保护在孩子面前吗”,很显然,他们头脑也不怎么清晰。

  清晰的话不会孩子成绩不好就怪是学校教得少,孩子一说要读竞赛班就四处求人但不找自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太把孩子的想法看作是问题的焦点就越是忽略了家庭教育主导的本质,换句话说就是,你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是快乐是学习还是快乐学习,你自己都还没想好。

  我觉得电视剧中的田雨岚就是当下很多典型的把自己曾经的遗憾或者自我期待放在了孩子身上的那类父母,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雕塑品,小心翼翼地在勾勒“断臂维纳斯”。而南俪是那种很典型的还没有清晰知道该怎么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父母,即便他们都是社会最精层的精英人士,底下有多少员工工作有多体面,都会面临教育子女上的不解和复杂性。

  三个家庭的父母都是当下最典型的鸡妈、自鸡和被鸡三者类型,其实讲这些无非是希望每个家长都可以在学校、培训班、孩子三者共同出发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个度,虽然真的很难找,虽然我们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名义背后腥风血雨的一场教育探讨,但,当大环境再怎么恶劣,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瞄准自己和孩子共同设定好的那个目标前进呢?

  如果别人刮点风你就要下点雨的话,只能说明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自信说给到孩子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那你首先要做的怎么是鸡娃,你当下要做的应该是先成为合格的父母啊!

小舍得观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小舍得》一书,可谓受益匪浅。

  《小舍得》一书主要讲了:妈妈南丽和爸爸夏君山为了女儿欢欢“小升初”儿子超超“幼升小”而绞尽脑汁想办法:托人找关系、报补习班、参加数学“杯赛”......最终使两个小孩倍感压力,同时也精疲力尽。

  “这相当于抢跑道,比抢跑还关键。否则你跑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文中的父母本来想对孩子进行宽松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对孩子实施“提前抢跑”的计划。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小女孩欢欢在台灯下辛苦地刷题,昏暗的灯光照着她的脸,欢欢眉头紧皱,困惑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倦。这原本是她用来玩耍、培养兴趣的时间,却被习题沾满了。我认为她真得很可怜。

  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江滢——她每个周末都有课:奥数提高班、英语竞赛班、语文英才班......她还要学钢琴、舞蹈和画画。我问她:“你报那么多班不累吗?”“唉,当然累啦!每个周末都要在不同的班里穿梭,每天做课内和课外的作业都要做到深更半夜,我都变成大熊猫啦!黑眼圈那么明显,丑死了!其实没有人想去上补习班,还不是父母逼着去上的!”她又补充道:“要是像你一样就好了,没有补习班,每天做完作业还能下去溜达一下,多轻松。而我却感觉压力每天都在增加,紧张得要死,还不都是因为小升初!”

  社会的种种压力往往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父母真的没有必要逼迫孩子踉跄起跑,让他们顶着压力向前冲,只有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小舍得观后感

  一个月之前就看完了《小舍得》,说好的写读后感,也因为最近的懒散拖到今天才下笔。

  最大的感觉是,看小说好轻松愉快呀。哈哈!没得知识点、没得递进的理论体系,一点都不烧脑壳。

  成功引发焦虑。

  看着看着,脑壳头就有声音在问,奥数要不要给大宝加起?英语呢,英语加不加?小宝都4岁了,要不要给他也整个啥子外班?看这焦虑都不用藏,随时都可以被调动起。此处可以配画外音:你看见或者看不见,焦虑都在那儿,不躲也不藏。

  小说里的南丽、田雨岚们,争前恐后地送娃去各种补习班,赶场一样地参加各种考试、比赛,只为了送娃进一流的小学、中学。就像是被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和掌控着,看不清——莫法看清,逃不脱——假如逃脱,那出路在哪儿?走在一条看不清的路上,一路的艰难困苦暂且不论,只是迷茫,都足以让人困顿。说不清楚是迷茫催生了焦虑,还是焦虑加剧了迷茫。

  咋就那么焦虑?

  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全社会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注,逐渐上升到了前所未有新高度。学习成绩,分数,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妈爸的'心情指数随孩子分数高低起伏的剧目,可能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经常上演哦,小学稍微好点,到初高中更明显。青春期的娃、加上要命的分数,好多父母用“熬”字勉励自己。关注度提高,焦虑度提高。

  阶层,为焦虑又找到一个支撑点。所谓的阶层固化、阶层跃迁,我们在拼命往上爬的时候,总害怕有股力量把自己拖下,前功尽弃。为了稳固,下一代也必须提前往上爬,才足够安心。然后,会不会偶尔觉得,这些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局。而,当局者迷。

  抢跑,就不焦虑了吗?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并没有。从众效应和羊群效应,不管抢的是起跑线还是跑道,都更加焦虑。社会洪流裹挟着焦虑的彼此往前冲,反正人多,总有人冲出。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他的,我想说:身在其中,无解。唯有学习、思考和探索,可以稍微拨开一些迷雾,前行。

  看完小说后,在想两个点。

  一是,小说照见了几分现实。可能地域、家庭环境不同,程度不同,但是小说确实是聚焦和反射,直击痛点。

  第二,是孩子的感受。小说没有过多的把笔墨放在孩子的感受上,更多的聚集在成人的视角和感受上。但是,成长的主体是孩子自己。如果,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眼睛和感受看这些抢跑戏,得出的可能又是另外的结论。分数是标尺,用以选拔,很重要。在成绩之外,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感知、尊重和接纳,或许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多思考的和值得引导、践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204651.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