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优秀作文 > 作文大全 >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3篇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3篇

更新时间:2021-04-21 来源:作文大全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作文大全】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下面是共赢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1篇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要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要在与逆境、困难的搏击中涵养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生活的困境与逆境之中,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青年手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2篇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观后感3篇

  近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本书一经出版,迅速掀起了“青年大学习”的热潮,引发青年热议。“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等金句受到青年学子的广泛推崇。各界青年纷纷表示,该书拉近了青年与总书记的距离,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自己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机关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团支部书记 许一苇

  自今年5月4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以来,团中央直属机关掀起了学习热潮。各部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轮流举办专题学习交流会,通过主题报告、现场访谈、视频连线、互动答题等形式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也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周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正相契合,我们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我们也要从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三门”干部,需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去“自找苦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将学习系列专题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党治国理政全局中的位置,当好助手和后备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创新进取中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团委副书记 李连伟

  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的殷殷期望和青年对自身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勉励青年一代扎根基层、“自找苦吃”,让我获益匪浅。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总书记的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相信对于每个青年来说,都有借鉴意义。

  我就职于一家建筑施工企业——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我们也被亲切地称作“扎根基层的青年工程人”。拓荒凿隧,铺路架桥,我们一直工作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誓把祖国建设的蓝图落实为一个个精品工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儿。只有肯吃苦,心怀奉献精神,才能把工作干好。

  尤其在年初疫情迅速蔓延的紧要关头,中建三局用10多天时间分别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央企效率”和“央企速度”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正是每一名建设者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这种伟大的抗疫精神也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无畏。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

  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辅导员莫伶

  这两天重读结集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的场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嘱托言犹在耳,这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都值得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点亮青年学子内心的主人翁意识,用真心去唤醒厚植于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汇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鲜活的读本,认真研读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充分信任与殷切希望;亦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用有温度、有深度、有获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导、助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疾控所消杀科科长杨波

  通过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希望,让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大学时光。

  我2003年参加高考,被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大学时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我来到铁路,被安排从事列车消杀工作,现实的工作与心中的希冀产生很大落差。

  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虽然有些迷茫,但我没有放弃和畏惧,而是抱着乐于吃苦的心态,和同事深入现场,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进行监测调研和科学精准的消杀,每日与路灯星光相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和同事毅然冲上列车消杀一线,为旅客筑起牢固的安全健康防线。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保障人民安全、健康出行。

  听总书记的话,在志愿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王万奇

  近期,《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出版,该书读来启迪思想、触及灵魂。身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我,总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寄语的报道中获得启发,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新时代有志有为青年志愿者的信念。

  书中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大学生要到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一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深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高瞻远瞩。总书记曾说:“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回想起自己在西部支教的经历。一年的支教,“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少了“牢骚满腹、空悲叹”,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没有踏过服务地的一山一水,就不会懂得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没有经历服务地的严寒酷暑,就不会体味孩子们的艰难困苦。虽然现在读博压力很大,但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我仍坚持到山区、到有需要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会让我的理论研究更接地气,都有助于自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勤学修德,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思想文化编辑中心编辑 刘晓宇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扣子”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也可以指人生道路。

  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了个体的人生道路,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关键。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反映,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淀的产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期待是什么?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价值观问题。

  谈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时,习近平总书记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告诫青年朋友,在选择时要想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要“勤学”。总书记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精进专业技能。总书记还讲到要注重“修德”,严于律己,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进入工作岗位之初,我就认识到从学校到单位,学习不能停,业务知识、个人修养、精神风貌都需要在学习中精进。面对工作和生活,我更要多思考、多请教,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zuowen/191561.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