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百科大全 > 《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

《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0-12-01 来源:百科大全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百科大全】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

  “梦想,不因时间褪色,不因现实枯萎”。 看完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记录片后,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回旋这一句话。学校团委组织35岁以下青年干部同志观看了《青春鹦哥岭》记录片。鹦哥岭青年团队生活工作经历和精神使我深受感动,而“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精神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恪守的信条和奋斗的指南。

  鹦哥岭是目前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主峰鹦歌岭海拔1812米,是仅次于五指山的海南第二峰。2004年,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鹦歌岭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陆地面积50464公顷,区内分布着完整垂直的谱带,在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上独占鳌头。可别小看这群主峰山巅像鹦鹉嘴一样的山脉,它是琼岛水塔,是海南岛的生态核心,其生物物种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其森林与地形地貌一道影响着海南岛的气候。2007年,27名大学生来到了鹦歌岭,其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由海南省林业局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来的,目的是要重建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经过4年多努力,他们不计辛苦,不怕劳累,甘于奉献,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终于有了自己的“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植物保护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Ⅱ级动物保护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还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 “坚守理想、奉献青春”,鹦哥岭青年团队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坚守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正是这一种正能量的信念,给他们创造了宏大的人生价值。

  然而告别校园已久的我,有时候会忘记热血,忘记初衷,忘记理想,忘记我们为何而行走,而又将行向何方。 而鹦哥岭团队的勇气,使我意识到,青春纵然随着岁月流逝如同江河一去不复返,然而,有样东西,叫梦想,坚如磐石,即便泥沙暂时覆盖,也最终会闪耀光芒,呼唤我们追随。记录片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如此高尚,心灵深受感触。

  热度――在观看纪录片时,可以感受他们传播的一种热度,对理想,对自我人生追求的热度。因为这种秉持着对理想的热度,无所以能够做到无视艰苦的工作环境,贫苦的生活环境,始终无悔自己的选择,并且坚守理想,利用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奉献给鹦哥岭。

  信仰――我不禁在想:是什么能使27名大学生5年来不甘寂寞、默默无闻在鹦哥岭坚守着?也许,在他们心里,有着一颗,始终伴随他们,日益茁壮成长种子,就是对理想、对人生的信仰。

  奉献――他们奉献了什么?为什么做了奉献?我想,他们不仅仅是对鹦哥岭奉献了青春。欣赏他们这种奉献的态度:坚守理想,奉献青春;他们传递的是一种奉献态度,那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加上热度,使之成为自己的信仰,并要有为之奉献到底的决心。

  鹦哥岭团队的精神,使我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意义。对于工作,我们要落实责任,不敷衍,不拖延,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精心对待每一个小细节,最终其将汇聚成河,予以丰厚回馈。尽管岁月流逝,现实也凑热闹似地残酷,但我们的梦想,一直等待守候,纵使丢失也可寻回。虽年近三十,但我坚信,我还年轻,仍能担负起梦想的重量,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航道,向鹦哥岭青年团队学习,勇敢前行!

  《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

  刘磊毕业时,拿定了主意去海南鹦哥岭。为此,他遭到家人一顿“狠批”:“好不容易供你读书上了大学,结果去了比老家还要偏远的地方?” 这大概也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青年人要面对的共同问卷。否则,实在无法解释,这年头还真有人不图车子不买房,一心只把森林爱?

  但真有人这么傻。xx年以来,27名青年人扎根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他们的胸怀,像这里的大山一样宽广厚实,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意,像河流一样绵长。他们是这个时代里“寂寞”的人,但当地黎苗族群众和大自然母亲,记得他们做出的贡献??

  他们要的未来很纯粹

  刚走进鹦哥岭时,这群年轻人怀着兴奋的心情。

  群山深处绿意幽幽。这里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万多公顷。这里有华南地区原生性最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对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磊来说,鹦哥岭简直就像一座“宝库”。他乐滋滋地憧憬着以后“探宝”的生活,直到掉进现实的泥土里。一排破旧的木房让他们惊了。老站长周亚东说:“以后大家就住在这儿。”

  刘磊傻了,一同来报道的26个人也全傻了。就住这儿?我的神,和幕天席地区别不大。

  工资也少得可怜。从xx年到xx年,大家每个月领的钱不足千元,姜祖扬记得自己每月到手的工资:560元。是周亚东的坦诚吸引了他们。这位xx年即走进保护区的第一任站长,与应聘大学生交流时,先讲的不是这儿多好多好,而是先“摆困难”“ __”,他的“招聘启事”——《鹦哥岭自然保护区SWOT分析》,既讲了这儿面临的机遇,也讲了这儿的风险与挑战。“你得保护这儿的自然景观,又不让当地群众反感,群众不讲什么大道理,他们要的是生存。举个例子,走进深山,你看见老百姓在狩猎,你是上前制止还是不制止,他手里还拿着枪。”这只是难题之一。此外,交通不便、信号不通??桩桩件件都是“老大难”。“你们一进山,可能就无法与亲人联系了。女朋友找不着你!”周亚东笑着“吓唬”他们。

  可这吓不倒这群小年轻。人人都有自己的主意。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廖长乐冲着鹦哥岭的树蛙而来:“全世界关于它的记录还是空白。”

  “既然来了,就没想过怕吃苦。”王伟峰想。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他,相中的就是鹦哥岭的莽莽群山。

  王慧颖的理由更明快直接:“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呗!”她的他,是廖长乐,两人是一对情侣。慧颖本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他选择来了这里,她也来!她要的爱情很简单,就是两个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没有鲜花,没有霓虹,没有苹果、iPad,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连观众也没有。

  山脚下的夜真静,静得每个人,都听得见自己勃勃的心跳。

  从“蒙”到“哥侬”

  保护自然,第一个要面对的,不是猛兽,也不是荒山,是人,还是人。

  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镇,社区人口18000人。如周亚东所言,当地群众要的是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建立前,毁林、烧山、打猎、电鱼、毒鱼现象,都有发生。有一个村落种上了3万株橡胶,这样能带来经济的发展,但代价是损失了不少原始森林。

  对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起初人们是提防的,觉得有些“隔”。保护自然?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光靠嘴说可不行。饿的时候,吃饭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管这群年轻人叫“蒙”,黎族语言里,是“领导”的意思。

  王云鹏本身就是黎族人,他琢磨着如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通过互联网,他了解到一种新的养殖方式——“稻鸭共育”,这是一项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放家鸭在稻间野养,让家鸭捕食害虫,同时它们吃(踩)杂草,能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排泄物又是优良有机肥,省肥省药省工,保护环境,一举多得。王云鹏和伙伴们带着16家农户,插秧、浇灌,等秧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又给他们送去鸭苗。当年,收稻子、卖鸭子,稻谷饱满,鸭子肥壮,一位村民养了30多只鸭,收入1000多元,其他人也增产增收。乡亲们真是乐开了花。

  大学生还有一项“服务”,让乡亲们得益:

  以前道银村是没有厕所的,全村人“解决问题”全靠露天。大学生们请来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专家来到黎苗村寨,为他们设计了“旱厕”,建成了舒适的“旱厕”和“松软猪圈”。 从此,堆肥还田,原始的茅草屋边放上了整洁的纸篓,古老的村寨变得美丽明亮。

  不管是旱厕的材料,还是鸭苗,都是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乡亲们渐渐喜欢上了这群与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下田、同甘共苦、真正想到他们心里去的年轻人。xx年,工作站与周边19个村民委员会签订森林共管协议;xx年,与村子订立《村规民约》,设立“禁渔区”,如有人违反规定,得惩罚——罚杀一头猪送给全村。

  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乡亲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也把小伙子、姑娘们拉进他们的队伍里。他们诚挚地说:“谢谢你,哥侬。”这是莫大的礼遇,这是信任的尊称。这称呼代表着他们从此拿你当自家人——哥侬在黎族语言里是“兄弟”的意思。

  大学生听得心里喜洋洋也暖洋洋??

  为祖国记录珍稀

  到底鹦哥岭有多少动植物?有多少种脊椎动物?鹦哥岭有没有动植物科学新种和我国新记录种?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最直接的课题,也是他们在保护区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

  为此,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不畏艰苦,跋山涉水,真正是脚步丈量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

  廖长乐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也幸运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一天,在山上采集标本时,他忽然听到了怪叫声。廖长乐心里一动,这是梦境吗?他竖起了耳朵,20分钟、40分钟、一个小时,可没有动静。

  廖长乐不会放弃,他相信自己的直觉。第二天、第三天,他依旧来到这片水洼。第四天,他终于有了收获:石板下有一个青蛙模样的小东西。这就是他曾在书本上见过、魂牵梦萦的树蛙!

  他赶紧把这个小家伙抓在手里。鹦哥岭的科学新种档案里有了一项新记录!

  经过五年多努力,大学生们完成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物种的勘探、采集工作,建立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第一个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20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植物保护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记录到的兰花、淡水鱼类及鸟类物种数量为全省之冠。

  为此,他们付出的是被蚂蟥叮咬、被山中毒蚊“享用”,王云鹏遇到过山洪爆发,洪水没过了他的胸,他在水里足足趟了6个多小时,才化险为夷;海南长大的麦严最馋的是家乡的伊面汤,可这普通的愿望,在山中也满足不了,巡山时只能带干粮,在山中一呆就是半个月,小麦馋坏了;此外,重达几百斤的水泥界碑,也全靠这些文弱书生和护林员肩挑臂扛??

  爱是唯一可以照透内心一切的阳光

  xx年5月4日,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青年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光荣称号。xx年5月,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年联合会、海南省学生联合会、海南省志愿者协会联合发出倡议,号召海南广大团员青年立即行动起来,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先进群体为榜样,不怕吃苦、甘于平淡、乐于奉献,积极投身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文明大行动和绿化宝岛行动。

  “他们的事迹深深撼动了我。”听过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报告会后,一位海南高校的学子如是说。

  有一篇网文曾这样写道:“我相信一个人为了生活、为了成功的确可以放弃很多,可以透支身体,可以抛弃准则,可以藐视一切障碍,可以放弃那些令人软弱的负担。然而,他不能抛弃爱。爱是唯一可以照透内心一切的阳光,爱是唯一可以喜悦到忽略一切疲惫的神奇。”

  《青春鹦歌岭》记录片观后感

  几天来,随着由中央电视台和海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青春鹦哥岭》在央视九套的播出,海南林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再次掀起了一次学习鹦哥岭精神的热潮。

  “虽然对他们的事迹已经很熟悉,但这次看完后,还是很感动,他们获得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省林业厅纪检监察处处长张其光3月1日晚准时收看了《青春鹦哥岭》。他认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青年团队的大学生们,虽然没有惊人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能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精神可嘉!”他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确实为林业战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是海南林业战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片子拍得很真实、很感人。”省林科所青年工程师高芳娥说,看过《青春鹦哥岭》后,感觉他们的先进事迹就像发生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是年轻人最真实、最生动的教材。“我作为他们的同龄人,要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守理想的精神。”

  “鹦哥岭团队精神对我们年轻一代是深刻的精神洗礼。”省森林公安局青年干警解金勖说,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大学生经常负重跋山涉水,蚊虫蚂蝗叮咬是家常便饭,还有毒蛇猛兽也不罕见,但他们依然坚持开展工作,而且在山里一住就是几年,他们所经受的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3月2日晚上,海南师范大学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胡志宇同学从四川老家返回学校。在听到同学们讨论观看纪录片《青春鹦哥岭》之后,胡志宇随后登陆网络找到视频,一口气将上下两集的纪录片看完。胡志宇说,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纪录片中这样的镜头会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增加动手实践能力的紧迫性。

  纪录片中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成员被山蚂蝗叮咬得鲜血直流,三亚学院2010级公关与文秘专业的王影同学印象最是深刻:从这些镜头的特写中感受到了鹦哥岭青年团队成员们特别勇敢的品质。另外他们27名大学生一起,体现出了集体的荣誉观——团结奉献。“他们坚守在鹦哥岭不为金钱、不为名利。那些上大学只为混到学历的同学应该感觉到羞愧。”

  《青春鹦哥岭》纪录片的播出,不仅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学校的教师也深情感怀。海南省农业学校校长陆红专认为,鹦哥岭青年团队扎根基层,投入到振兴海南林业、保护自然环境的事业当中,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技术报国”的时代抱负。“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业战线的部分同学,不愿在大地上写文章,不愿在实验室求成果。鹦哥岭青年团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农业战线的希望所在。”

  此外,陆红专呼吁,农林科技行业的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希望社会各方面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积极帮助他们改善相关工作条件,从而保障他们更好为社会做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news/151964.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