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出国留学 > 出国考试 >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附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0-11-21 来源:出国考试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出国考试】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附答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2009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学试题

  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 )(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

  )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 》)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

  6、1632年,著名的( )国教育家( )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 )、(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 )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 )、(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 )。学校始建于( )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 )、( )、( )、( )、( )、( )。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 )、( )、( );四学( )、()、( )、( )。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 )、( )、()、(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 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

  32. 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

  3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1.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4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

  4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

  51.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57.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3.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

  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

  70.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p;C.怀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 方法科学;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B.以自学为主;C.以长期为主;D.以短期为主;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1、ACD 2、AC 3、ABCD 4、BCD 5、ADE 6、BCDE 7、ABD 8、ACDE 9、BCDE 10、ABE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简答题

  1.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 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 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 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内发论的观点。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白板说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1862年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B)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犯罪 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 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 C )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 D )的规定.

  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BCD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AD )

  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BC )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 BC )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 ABCD )

  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 AB )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简答题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25、如何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学生所闻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是通过教师来解决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他在教学过程中决定着教什么和如何教,决定着按什么方向和目标组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他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能正确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索,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会自学、能自学转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迅速提高身心发展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或对象,他们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本领与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无论怎样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从教学目的、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师永远起主导作用;但从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行动,则是一个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六、论述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总之,不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教师的活动或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效益。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能够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好基础,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这是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

  构成一堂好课,要具备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能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都具有积极性。比如,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热情,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生是否爱学,是否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只有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如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又具有吸引力等,都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学生观,即能否正确地对待学生的优缺点,能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则是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能动的参加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和独立动手动脑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 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

  A.1985 B.1986 C.1988D.1993 E,1997

  3.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到:(ABCDE),……

  A.中小学教育 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 D.家庭教育 E.高等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BC)。

  A.机会 B.规模 C.性质D.速度E.理念

  5.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CD)。 A.知 B。思 C.行 D。情E.做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传授知识B 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E.学会做人

  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

  A,复式教学 B.个别教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 E.分组教学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

  2.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功能。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5.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刺激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6.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7.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

  8.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

  9.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

  10.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11.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教师的劳动价值。要点:(1)发展价值; (2)文化价值; (3)政治价值;(4)经济价值。

  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要点:(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形式多样化;(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5)重视个别差异。

  3.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要点:(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5)教学条件。

  五、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试论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要点: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要点:(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统一的;(4)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18.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 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2)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C.教育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4)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liuxue/149117.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