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资格考试 > 心理咨询师 >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篇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篇

更新时间:2021-02-06 来源:心理咨询师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心理咨询师】

  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在于他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则是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在于他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则是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更是看重家庭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他们发现父母的支持与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的关系密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小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體,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2.家长榜样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出: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

  3.教养方式的影响。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四)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成熟。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一)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针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长积极引导,克服小学生的错误心理

  小学生正值身心健康迅速发展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袭,因此,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小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度挖掘错误心理形成的原因,从源头上对错误心理加以控制和改正。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

  【摘 要】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家庭作为其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键性的影响。良性、积极的家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消极的家庭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分析

  孔子曰: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言语、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长此以往会潜移默化的根种于学生的思想中 [1] 。 由此,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以自身行为和积极良性的引导为导向,对孩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将日常生活、时间、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自身和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其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坚强、诚实守纪的良好品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长家庭教育态度分歧

  家庭教育态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与老人之间。对于父母来说,由于两者之间的素质教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在孩子的培养上存在差异,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之间往往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投入方式都会存在分歧。 现如今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重组家庭的增多,在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教育态度的分歧表现的更加明显 [2] 。对于父母与老人来说,教育态度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代沟。 育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教育表现的差异,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很难去适应这种环境。如果孩子勉强自己去适应,容易让孩子产生两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愿望。许多家长为了让学生发挥更多的能力与特长,从自身的愿望和兴趣出发,替孩子规划假期和课外活动时间,而没有真正的考虑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盲目的报班跟风学习。 这种盲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很难达到的“高指标”,填鸭式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孩子来说,付出努力后达不到父母的不适度的要求,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心理。 父母的期望越高,给孩子带来的附加压力也就越大 [3] 。 强迫式的学习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全和平衡。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个性的养成、行为方式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塑造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假设家庭环境氛围长期保持在矛盾、纷争状态,父母意志薄弱,好吃懒做,自身行为导向都不正确,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在性格成型的过程中受其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和谐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以及凶狠的性格,孩子的教育一旦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容易误入歧途。

  二、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协调家庭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应当齐心协力,作为父母和长辈更应该统一观点。 这就要求家长思考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然后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的前提下,开个家庭会议一起来讨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的地方。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按照统一的去做。这样的家庭会议应当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展开,孩子的想法能够最直观的体现出该方法是否可行。 在家庭会议中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有矛盾冲突应当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矛盾双方应当冷静协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家庭会议的及时召开可以有效的保证孩子的教育顺利进行。

  (二)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

  自然和谐,就是指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足够的优秀, 将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课外时间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 不仅要求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求孩子能够在美术、音乐、跳舞等方面都能够名列前茅。 这种负担式的学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休息[4] 。 长此以往,学生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是每个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规划好的人生没有意义会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由发展,才可以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家教环境

  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和谐、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引导激励孩子,使其热爱家庭,在生活中积极向上。 好的家庭环境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对待,在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在性格生成阶段中,学的最多的东西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对孩子起到严重影响,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响会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利于构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遇到、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其成长,也会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触发生不同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时刻引导、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构建和谐、健康,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环境,避免产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错误、消极的言语和态度批评学生,让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若诗,李积鹏.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及教育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2):67-69。

  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校教育、家长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社会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使小学生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 健全人格

  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浪漫的小学生也要承受来自学习、生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校教育、家长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

  一、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一背上书包开始进入人生的学习阶段,玩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变少。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严厉指责……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学习生活失去了色彩,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一)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教师应该注意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了解每一阶段儿童最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1.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3.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每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耐心给他们讲清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接受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结果心理准备,不要因成功而忘乎所以,因失败而丧失自信。成功了,要善于总结经验;失败了,更要认真吸取教训,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窍门。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对于智力有问题的学生,老师经常要教导告诉学生该如何与同学、教师、家长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他们不太明白哪些行为会伤害他人,哪些行为是真正保护自己和他人,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些行为并不是有意和同学过不去,这样孩子们就不会产生误会。

  有些调皮的学生易犯错,他们犯的不是大错误,也不应该影响他们一生,我们可以不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责任观念、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事情,来看待孩子们的对错,成年人应该以包容的心,去好好地理解。老师也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改正就好,尽量消减负面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不相同:

  1.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造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2.有的家长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要不就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是“关怀备至,和蔼可亲”。

  3.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例如:剑桥英语、奥数、舞蹈、美术、乐器等各种兴趣班,搞提高补习。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根据以上现象,概括起来有三方面:

  1.过高的期望:家长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情绪不稳、缺乏兴趣、性格不良、意志不坚,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心理问题。

  2.精神的虐待:主要表现为威胁恐吓、轻视贬低、羞辱指责。这样对待孩子,容易使孩子胆小怕事、孤僻、人格扭曲、自卑、缺乏自信,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产生反抗心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3.否定性语言:孩子长期生活在得不到家长赞美的否定的环境里,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我不行”、“我笨”或“我完了”......等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当一个人发现他无论怎样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就会放弃一切努力。

  一些儿童心理学专家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家长对他们说出如下的话:(1)傻瓜、没用的东西。(2)你简直是个废物。(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专家们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傻、笨、呆、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使孩子的童心、童趣受到压抑和摧残,对学习产生厌烦、对测验产生恐惧、对父母产生敌对甚至仇恨。

  因此,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与孩子交流,要给子女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孩子在第一生活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话、多样化。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不安全隐患不断出现,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冬季农闲赌博之风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带来不同文化反映出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社会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也大量增加,许多书籍、计算机游戏软件和影视作品中带有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一些不良影视作品、卡通漫画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

  (二)儿童出现的现象

  由于儿童明辨是非能力有待于提高,好奇心强,就出现以下问题,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平日爱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特别喜欢枪战打斗,学习网络里的坏习,由于年纪小沉迷于网游,弄不清现实和虚拟的,拉帮结伙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向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根据以上现象,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孩子打造一片净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

  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通过各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编著 开明出版社

  2.《班主任新视野》杜松鹏 倪传荣 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3.《现代教育思想》 邢永富 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kaoshi/161375.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