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资格考试 > 银行专业资格 > 扶持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银行对策

扶持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银行对策

更新时间:2021-01-09 来源:银行专业资格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银行专业资格】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扶持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银行对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扶持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银行对策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切实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践行社会责任,创新金融服务,精准帮扶,为打赢战“疫”尤其是“疫”后复工复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和金融支持,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金融服务 经济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全面部署金融支持防控疫情的相关工作和要求,为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防控条件,提供更多的防控支持。在防控关键时期,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和部署相关防控工作,展示行业担当作为,强化专业金融服务,保障自身疫情防控,并认真谋划,精准施策,扶持遭受疫情不同程度冲击的中小企业,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防控战“疫”的金融保障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金融机构应全面落实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提供有力精准的金融服务,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就业稳民心,也最大程度减少自身经营波动,从而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一)保障金融服务需求

  抗疫期间,各银行业必须全力确保金融服务畅通,保障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档。科学安排营业网点开放时间,合理做好网点应急运行。加大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推广力度,引导客户优先通过线上渠道或自助机具办理金融业务。发挥智能客服、“24小时移动营业厅”APP、视频柜员等作用,多样化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二)推出惠企惠民举措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及生活物资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安排专项信贷额度,优先保障融资需求;减轻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提供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调整还款期限,适当降息,采取免收罚息、减免逾期利息、征信保护等措施;注入金融活水,对复工复产的企业,提前开展政银企对接,提前足额安排专项信贷额度,多途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因抗疫人员、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等群体,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减免结算业务、国际业务、跨行取现等手续费,切实减轻客户负担;匹配增值保障措施,免费提供保险保障、法律顾问服务、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服务。

  (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疫情防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出台适用于疫情防控期内的信贷业务操作规定,启动快速审批通道,线上智能化,线下便捷化,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大电子合同签约的适用范围,满足更多客户在线签约办贷需求;推出远程放款模式,给交通管制提供便利性;启动“一日贷”办理流程,降低融资时间成本;开通跨境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实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随到随办”。

  (四)传递金融正能量

  在疫情防控时期,各银行业应当展示行业担当作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弘扬行业正能量,共克时艰,为抗疫出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筹措紧缺防疫用品,为防疫工作人员、贫困户送温暖。充分发挥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数据优势,利用自身宣传渠道,公益助农,公益助企,为生鲜滞销打开一道市场之门。要鼓励员工尤其是党员带头投入抗击疫情战斗,通过爱心捐赠、投身抗疫服务自愿队、开通“抗疫公益课”等形式,强化公众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科学应对疫情变化,做担当有为的“抗战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信心。

  二、修复中小企业“疫伤”的金融助力

  疫情产生的创伤是一次性的、暂时的,我国经济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短期冲击不可避免,经济活动恢复常态需要一定的修复期。在“疫伤”修复期,从金融角度,银行业应该采取怎样的积极措施,弱化疫情造成的影响,助力经济增长?

  (一)普惠金融,推动经济畅通

  我国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但同时,中小企业也是较为脆弱的经济主体,抵抗疫情的冲击力也较为脆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应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地方政策,助力货币和财政政策精准发力,为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資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在疫情冲击下能够活下去并能够正常经营下去。同时需关注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着上下游产业链重构的风险,深入调研企业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切实解决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间占款较多的问题,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助力产业链畅通循环。

  (二)帮到“难”处,定向金融支持

  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航空、娱乐、餐饮、酒店等行业,虽已慢慢复苏,但也面临着资金周转、复工成本等方面困难,银行业应更多一些关爱和帮助,可根据行业近况推出扶持专项政策,设计个性化专项金融产品,助力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走出困境。

  (三)支持新产业,激发新活力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一些消费习惯,同时也迸发出新的消费新政,在线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游戏等呈爆发式增长,银行业需紧跟时代需求,加大与新基建、新产业的合作力度,积极挖掘新动能,助力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同时,激发消费潜能,创新疫后消费贷,拉动“报复”性消费,助力经济复苏回暖。

  (四)依托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在这场战“疫”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运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衍生新的服务方式,促进数据化转型提速。疫情过后,“无接触”服务将是未来不可逆的金融服务业态,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强化线上场景拓展,推出线上菜蓝子、线上医疗、线上金融等组合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更高效的一站式金融与生活服务。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运用将会更广泛,既能智能匹配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又能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市场大数据作为参考,协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各类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董希淼.金融服务疫情防控应精准有力[J].经济日报,2020(2).

  [2]陆敏.为复工复产提供精准金融服务[J].经济日报,2020(2).

  [3]北梦原.应对疫情影响,经济政策开始发力[J].工人日报,2020(2).

  [4]卓尚进.金融系统要统筹打赢“防控阻击战”和“市场稳定战”[J].金融时报,2020(2).

  扶持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银行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短期停滞,营业收入锐减,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企业被动裁员现象增多、企业破产风险凸显等。本文认为,充分发挥金融的“稳定器”作用,运用好金融工具,可为中小企业摆脱疫情之困提供破局对策。

  自2019年12月湖北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内已累计确诊感染人数超过8万,接受隔离或医学观察者超过20万。为强化疫情防控,国务院批准延长春节假期,全国24个省市发布延迟复工通知,要求各类企业未得到政府正式公告通知前,不得复工。同时,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强化人员流动管控:一是关闭各大景区和商业场所,防止人员规模聚集;二是暂停辖内公交和客运班线运营,减少人员流动;三是强化社区人员出入管控,降低人员之间接触感染概率。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短期停滞,营业收入锐减。加之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困境。进入3月后,尽管国内疫情发展势头被有效遏制,各地逐渐开始复工复产,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引爆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中国带来严重的输入风险,同时恶化对外贸易和投资,这给国内本已步履维艰的中小企业又蒙上阴影。

  疫情给中小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冲击

  疫情防控,首先就要控制人员聚集与流动。因此,零售餐饮、旅游住宿、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行业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零售餐饮行业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餐饮市场分析及2020年市场前景预测》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个百分点;餐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3%;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为13.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

  2019年,在经历原料上涨过快、人工成本升高、房租涨幅提升后,众多中小餐饮企业现金流变得更加紧张,抗风险能力降低,纷纷期盼借2020年春节假期打个翻身仗。但受疫情影响,大量餐饮门店在春节期间均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对中小餐饮企业营业收入造成重大损失。同时,房租、工资、水电等多项成本费用支出,更使餐饮企业雪上加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2.8个百分点,呈现断崖式下跌。仅春节七天,中国餐饮协会预计国内餐饮业损失超5000亿元,占餐饮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损失严重,餐饮市场成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重灾区。

  旅游和住宿行业

  春节假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黄金周。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根据携程发布的《2020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预计2020年春节旅游人次将达4.5亿。美团研究院发布《2020年春节假期旅游消费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元旦至春节前夕,各地花灯庙会相关门票产品的浏览量同比去年增长近八成,文博馆类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将增长近50%。同时,春节临近,旅游城市的酒店价格“一路飙升”,家庭套房更是“一房难求”。

  但随着全国各地疫情病例不断增加,多地政府呼吁广大群众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去疫情多发地区旅游探亲。随之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境内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各类旅游类企业收入大幅下滑。进入3月,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疫情加剧,各国纷纷发布旅游禁令。许多境内旅游公司指望通过增加境外旅游线路缩小亏损的想法也随之破灭。据携程介绍,将疫情带来的所有消极因素都考虑在内,若不计股权报酬费用,携程在2020年第1季度运营亏损为17.5亿~18.5亿元,净营业收入同比下跌45%~50%。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为进一步防控疫情传播,国务院发布通知,延长春节假期,并推迟企业复工时间。工人返城遇阻、工厂复工延迟,企业生产活动无法进行,制造业短期基本停滞。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0年2月初发布的《企业开工力调查报告》显示,从所有制看,正常开业比例后三位的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户。

  我们以可反映行业的产出变化情况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为例,对制造业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分析。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受疫情影响,2月制造业PMI为35.7%,较上月大幅回落。具体来看,一是2月制造业21个行业PMI均落入收缩区间。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27.8%和29.3%,比1月分别回落23.5和22.1个百分点。二是订单取消、延迟交货等情况有所增加。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较上月分别下降20.0和17.1个百分点。三是中、小型企业PMI回落幅度较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35.5%和34.1%,比上月分别下降14.6和14.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反映出疫情期间,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工普遍不足,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对外贸易行业

  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我国外贸增长整体平稳,并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占有重要比重。据统计,纺织服装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31万亿元,增长6.1%,占出口总值的19.2%。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疫情期间企业停工影响,2020年前两个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总值下降15.9%,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3月以后,国内各地开始逐步开启复工复产,许多外贸类中小企业原以为可以回到正轨,但疫情却在全球各国大规模暴发,给外贸类中小企业带来第二轮冲击:一是各国封城,造成企业外贸订单延误或取消;二是境外购货商经济受损,造成企业收汇延期;三是境外国家航班停飞,港口封港,使企业不断调整货运路线,增加物流成本。有外贸业内人士指出,外贸类中小企业跑完上半场,无奈还要跑个下半场。

  新冠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造成中小企业生产计划被打乱,日常经营中断,积累的风险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和横向传导,带来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企业被动裁员、企业破产风险凸显等一系列影响。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还会引发我国经济局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加剧

  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资金链更易断裂,流动性风险加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下游资金周转受阻。企业日常生产停滞,造成上下游企业业务链无法有效衔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的短期应收、应付账款无法按期收付,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工资支付的压力。2020年2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保障职工工资待遇权益》通知,要求企业保障职工工资待遇权益。对因依法被隔离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要指导企业按正常劳动支付其工资;隔离期结束后,对仍需停止工作进行治疗的职工,按医疗期有关规定支付工资。诸如“西贝”对外宣称,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损失营收7亿~8亿元,同时2万多名员工一个月就要支出工资1.5亿元,若疫情无法控制,公司账上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三是存在其他刚性支付。在营业收入急剧下滑的前提下,水电、房租、银行利息、运营维护等固定费用的存在及增长,更使企业资金紧张,年关难过。

  信用违约风险增大

  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已经签订的合同无法继续履行,面临违约风险。对于不同的企业,疫情对其信用违约的冲击是不同的,按照影响程度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健康类”企业。疫情对该类企业负面影响有限。企业可以通过线上经营和股东自行融资等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修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企业的合同履约能力和偿债能力,在短期内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二是“轻症类”企业。该类企业要谨慎评估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通过外部支持和避险策略,应对疫情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制造业企业需要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政府降低税费等帮助其增加资金流,恢复生产;外贸企业要谨慎接单,提高出口货物的投保意识,增加汇率避险产品的持有量等方式规避出口风险。若应对得当,此类企业风险可控,并能在疫情后良性运转,提升信用资质。三是“重疾类”企业。该类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较差,且具有产能落后、创新能力差、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等特点,疫情将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类企业最容易在疫情期间信用资质恶化,最终发生信用违约。

  企业被动裁员现象增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明显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和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2月,企业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行业就业人数减少较多。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企业招聘活动减少,市场就业机会不足,部分有意愿的求职者就业暂时困难。在此背景下,降薪裁员也是许多中小企业的无奈选择。以房地产和互联网企业为例, 1月-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9.9%。为降低成本,许多房企通过以优化人员结构的方式裁汰员工。许多中小互联网公司的生存需要依托实体商业模式的发展,如汽车交易、房屋租赁、求职中介、旅游票务等。随着以上实体商业模式逐渐遇冷,许多中小互联网公司也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压力,纷纷降薪裁员。

  企业破产风险凸显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长短,与经济周期所处阶段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经济周期处在上升阶段,则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如果经济周期处在下行阶段,则其生命周期就会更加短暂。中国经济增速自2011年至今持续放缓,正处在下行周期,中小企业日子并不好过。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经济转型加速,加之此次疫情打乱了企业复工复产的节奏,许多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在此期间,最容易破产的中小企业主要有如下两类:一是经营杠杆高的企业。此类企业最易出现现金流断裂问题。受此次疫情影响,企业若回款不畅,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就会导致破产。二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持续亏损的企业。这类企业经过持续的亏损,已处于破产边缘,此次疫情只是加快了企业的倒闭节奏,淘汰了市场落后产能而已。

  缓解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的金融对策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表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聚焦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做好“六稳”文章,对打好经济防疫保卫战至关重要。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以及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充分发挥金融的“稳定器”作用,运用好金融工具,可为中小企业摆脱疫情之困提供破局对策。

  第一,加强银行抗疫专项信贷扶持。多数中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具有较好的现金流。疫情只是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短期影响。对此类企业,一要鼓励银行推出专项抗疫类贷款,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疫情期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例如浦发银行抗疫绿色通道、交通银行科创抗疫快贷、中国银行延期贷等。二要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建立疫情专项信贷平台,帮扶企业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例如,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设立金融抗疫专区,公布各银行发行的抗疫专属贷款信息,内容包括融资渠道、融资期限、担保方式、融资额度等。企业可通过此平台,直接了解各类银行信贷信息,选择与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金融帮扶产品,提高信贷融资效率。三是要充分利用央行专项再贷款额度。例如北京中关村银行与企业联手,将5亿元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精准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切实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发债融资。据申万宏源对中票、短融、公司债、企业债、定向工具的发债主体统计显示,大型企业占比高达 82.82%,15.4%为中型企业,而小型企业只有1.78%。因此,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还是十分困难。笔者建议,应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债券融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建议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出台政策,放宽条件,鼓励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二是创新中小企业专项债券品类,让中小企业发债在市场上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信,进而提高发债的成功率。三是创新发债帮扶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支持方案。例如北京银行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成为全国首单获批的“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其中不少于200亿元将专项用于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困境注入了活水。

  第三,利用专项基金拓展融资渠道。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维持生存和恢复经营需要的时间也不同。例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订单获取到物品交货,时间周期较长,一旦订单流失或取消,投入资金无法回流,更易出现债务违约。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设计与企业恢复经营现金流相匹配的金融工具,在融资方式、贷款期限、还款模式等方面加以创新,增加灵活性。一方面,在政府层面,可牵头成立中小企业救助基金,并鼓励银行、信托和龙头企业等机构积极参与。救助模式改变以往只救助单个企业的闭环输血模式,启动支持全产业链循环造血模式,以行业或产业为单位,使资金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循环起来,逐步改善受损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私募基金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私募基金途径满足融资需求。因为私募基金投资中小企业股权,最具有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动力,可与中小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可以通过自身的投后管理整合所需资源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恢复经营。同时,与政府行政手段不同,私募基金对企业的支持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更能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提高中小企业不良率容忍度。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减少,会冲击银行贷款质量,进而降低银行对疫情受危企业的贷款动力。为此,各地监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适度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提高银行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让银行愿审敢贷,帮助中小企业脱困。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意见》,要求银行对受困企业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措施,不转逾期、不计罚息、不下调贷款分类、不影响征信。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发展保障民生服务的通知》,鼓励在沪银行业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贷款减免一定期限的利息。如果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末,更多的企业可能出现债务违约。为了减少企业破产,需要监管机构再次解放思想,研究更多切实可行的金融考核工具,对能够恢复经营的优质中小企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容忍的短期不良,符合一定条件的,要适度减免中小企业债务。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kaoshi/158996.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