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资格考试 > 银行专业资格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分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分析

更新时间:2020-12-08 来源:银行专业资格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银行专业资格】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分析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有利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众就业,扶贫富民。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面临高校热情减弱、行业资源整合期的现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将其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使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切实发挥“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企业”的联动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专业共建问题;专业共建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34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现状分析

  1.1 缺少系统化、法制化的校企合作政策

  校企合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综观当前有关校企合作的国家政策性文件,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条文较多,但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关于校企合作双方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法律条文较少,系统化、法制化的校企合作政策落后于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因此,将校企合作纳入法律的框架内,从根本上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在眉睫。

  1.2 高校合作热情减弱

  山东省自2009年开始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截至目前山东省有103所本专科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有446个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多数集中在计算机类专业、商科类专业。目前校企合作出现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专业共建等模式。从一开始简单的师资、课程嵌入就业合作再到目前的招生、课程、教学、实训、就业五大体系全方位合作,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加深,但是依然没有达到最初设想的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良好效果。学生、学校、企业各方矛盾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对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热情大大减弱。

  1.3 行业处于资源整合期

  目前山东省市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百余家。按照企业类型可以分为教育咨询类公司、实体公司两类。已有的校企合作企业呈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实力参差不齐的局面。

  出现行业资源整合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近年来山东省教育厅针对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方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均提出更高要求;二是目前高校校企合作项目的专业饱和度较高,高校实行总量控制、提高质量的方针;三是现有的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规模、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导致实力薄弱、服务差的企业逐渐被实力雄厚、服务质量高的企业吞并。因此,校企合作项目进入行业资源整合期。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现存问题

  2.1 项目开发难度增大

  第一,山东省在原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如何继续深化合作,推进二级学院共建,建成混合所有制大学,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进速度慢、困难多、风险高,项目的开发难度大。

  第二,在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现实状况下,校方严格控制校企合作专业占全校专业的比重,同时对合作企业的要求逐步提高,导致开发难度增加。

  第三,由于资本涌入教育行业,各大实体企业投身教育行业,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打破,整个项目的进入门槛、竞争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使项目开发的难度大大提高。

  2.2 项目运营校企双方矛盾突出,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

  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的运营方面,笔者将从目前校企合作双方达成共识的招生、课程、教学、实训、就业五大体系来分析——导致校企合作矛盾重重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第一,招生。对于山东地区的校企合作高校来说,校企合作专业的学生分数普遍低于普通专业的学生,因此校企合作被理解为低分专业。针对山东地区的校企合作本科学校来说,招生的质量是关键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招生的数量是校企合作项目的关键点,校企合作专业常常会出现招不起生、生源不足的现象。招生问题导致了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方浪费招生计划、生源质量偏低存有不满,影响双方合作。

  第二,课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并没有真正实现联合课程开发,推行课程改革。课程资源不足,缺少创新,微课、慕课流于形式。企业方活动缺乏真正的职业素养提升,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于企业方提出的理想培养模式相差甚远,同时企业方的课程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这些现实矛盾制约了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的良好运营。

  第三,教学。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缺少实践能力,而企业师资的实践能力较高,但缺少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梳理、授课技巧以及教师职业素养。这本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然而现在却成为校企合作运营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所以校企合作的理想型双师队伍建设难以真正形成。

  第四,实训。实训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目前实训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室,学生在学校进行实训课程的学习;第二种方式是学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训。目前来看,第二种方式实行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是企业方提供的实训机会有限,其次校企双方实训的时间协调存在困难。现行的实训大都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简单参观或者以集中短训的形式进行。实训课程难以真正地落到实处。

  第五,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省教育厅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目前校企合作专业表现出来的就业层次不高、对口就业率较低等问题使得高校对企业方表现出强烈不满,从而影响了校企双方合作业务的正常进行,出现高校停办合作专业、高校延期支付企业综合服务培养费的现象。

  2.3 项目维护成本增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维护频率增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逐层深化要求校企双方各部门之间进行深入交流。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以及院校关系的维护,大大提高了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是单次维护成本增加。校企合作项目深化,合作由表及里,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由原来的简单交流到邀请企业高管、学术专家深入交流探讨,参加各种论坛、组织学术活动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也随之增加。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解决措施

  3.1 项目开发

  3.1.1 由追求数量向精准数量转变

  对合作院校进行筛选,选择知名度高、招生相对容易的高校,追求高质量签单。

  3.1.2 由单一校企合作业务向校企合作多元化业务转变

  由于校企合作业务运营周期长、收益少、投资大等特点,对企业运营压力较大。如果将校企合作业务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切入点,积极开展短训、继续教育、国际合作等短线业务合作。多元收益减轻运营压力,同时增加校企双方合作的黏性。

  3.1.3 由共性服务向市场细分个性服务转变

  其一,区域划分。鲁东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环境优美,办学水平相对较高,是大部分考生上大学的理想去处。因此此区域是校企合作最好的选择,但是难度大;鲁中地区高校办学水平中等,需要社会参与协助办学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鲁西南地区是校企合作相对容易的地区,也是由于此地区的经济落后、办学水平低、环境相对较差、继续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决定的。但是与此地区院校合作的运营压力较大。

  在此情况下建议对于鲁东地区争取合作,以提高教学质量、高层次就业、品牌优势为抓手。鲁中地区进行深耕,以设备投入、提高办学质量为抓手进行拉动。鲁西南地区以本科院校合作为主。

  其二,高校层次划分。本科院校为校企合作最理想的院校,本科院校的合作门槛高、难度大。但是招生简单,品牌影响力强。通过本科院校签约带动专科院校签约,将本科院校合作作为校企合作签约的战略性客户。

  从区域拓展角度出发形成以鲁中地区为核心,逐步向鲁东地区蔓延的趋势。从办学水平角度出发形成以中等办学水平高职院校为主,积极争取本科院校合作及优质高职院校合作为辅的项目开发策略。

  3.1.4 两个聚焦策略

  第一个聚焦:聚焦区域,选定重点区域,区域内聚焦合作,形成区域运营联动,降低运营成本。第二个聚焦:聚焦专业群,打造专业集群形成规模,为由专业共建向二级学院共建打下基础。

  3.2 项目运营

  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现存的问题,笔者将从招生、课程、教学、实训、就业五大体系联动的角度给予解决措施。

  首先,招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解决好招生问题是校企合作盈利的有效保障。针对不同层次的生源,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积极开展单招培训,提前圈定生源;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开展春考培训圈定生源,继而通过单招与春考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源数量问题。

  其次,课程与教学应当相互融合和有效衔接。寻找教学亮点,采取项目式跟进教学,将实际企业的运行项目带到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切实形成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培养适用型人才。

  最后,针对实训与就业问题。学生实训的目的应当是高质量就业,而不仅仅是进入实训场地完成一项学校交代的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校企与企企联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带入实体企业,提前完成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校企双方也应通过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就业资源库;定期引进企业进行就业指导、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开展模拟面试、组织招聘会等有效的就业活动。

  3.3 項目维护

  项目维护是项目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有力基石。因此应该通过开发更多适合校企双方发展的多元化业务,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为项目良好运营开源,达到取之项目、用之项目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凤玲,于盼盼,纪丹艺,等.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存问题及服务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7(33).

  [2] 张建国.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J].中国市场,2016(40).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kaoshi/154029.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