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二十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二十篇

更新时间:2022-05-27 来源:毕业论文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毕业论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我们要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的文章20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2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下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贵州旅游业的现状,进一步梳理贵州旅游模式,剖析贵州旅游业在基础设施、人才管理、品牌树立、产业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应对措施,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6]杨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1(08):19-20.

第3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名aa负责人,如何履行好责任,全力以赴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义不容辞应该扛在肩上的责任。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在正确的站位上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其次,要扎实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要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那就是要让人“流”入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我们客服重重困难,努力打造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大山深处实施的中药材种植扶贫项目,投资拉动和示范带动,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再次,要实实在在助农增收。一是公司根据当地实际,做好产业选择,选择地道特色中药材种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示范种植带动农民增收;二是通过种植用工、建设用工和组培技术研发用工等方式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三是通过实行保底价收购,保证种植户收入;四是通过设置药材收购点,解决老百姓卖药难的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五是通过及时向农户兑付土地流转费及让贫困群众参与种植管护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六是通过为农民种植的中药材购买保险,提升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七是通过不断努力,促进国企资源整合,助力黔货出山,通过帮助贫困地区推动农产品销售,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乡村不断变得宜居美丽。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十个字”的总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只有在加大在农村的投入,助推农村产业振兴,不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才是实实在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4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我深有体会。

  有了精气神,才有真干劲。乡村振兴既要看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足不足。2013年8月,我开始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村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村里的大事、议村里的大事、定村里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每周开展“送文化进院坝”,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覆盖全村;开放有4000余册书籍的“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妇女收粮食,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和村民一起制定红白喜事公约,倡导文明乡风……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活动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说“差不多就行了,做这些难道还挣得到金子。”我一边听着,一边干着,短短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们从“不买账”到主动参与,做事更起劲了,产业发展推进起来也顺畅多了。

  乡风和煦,才能百业振兴。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好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育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举办“梦想课堂”专题培训,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精髓,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依托宋窑、刘家拱桥两个制窑遗址,精心打造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第5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乡村文化孕育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助推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模式是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

   一、文化、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概念和关系分析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概念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具体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2.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化振兴是利用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工程,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现有研究基础

   1.国内相关研究

   在近代,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农村问题专家提出通过振兴乡村教育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来实现乡村发展;以卢作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以乡村的经济发展与乡村基础文化产业建设来带动乡村人民富裕;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教育学家就提倡乡村平民教育,提出通过提高乡村民众的素质来实现乡村发展;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者就提出通过振兴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乡村发展。

   在近年来的乡村文化研究中,诸多学者就把关注点放在乡村文化的实际内容上,试图通过文化内容的发掘来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以振兴乡村。把乡村文化的内涵放在物质的和精神上的,乡贤文化,乡村的建筑,乡风民俗都是乡村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把乡村发展的视角放在乡村礼堂,乡村宗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乡村家谱文化,乡村“孝”“德”文化等。还有的学者把乡村文化的视角落到乡村产业中,通过乡村文化的指导性作用来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以此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而在文化产业中又以旅游业最为被学术界看中。也有诸多学者把目标放在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上,通过分析问题提供具体的可行性高的对策,点对点的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比如,探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探讨乡村文化自信和自信缺失的问题。

   2.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国外乡村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建设或乡村治理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国家城市环境逐渐恶化,人们更加渴望到乡村旅游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逐渐在开发乡村事业,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乡村振兴。比如法国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美食品尝、观光、住宿,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并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乡村的进步和振兴。日本的“造村运动”,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并愿意扎根于乡村的人才,从而实现乡村的振兴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则是通过政府职能,感化民众,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文化,创新文化从而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德国的“村庄更新”,建立在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之上强调文化认同,发展新文化。

   三、“文化+”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1.立足资源取向视角,挖掘开发本土文化

   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地方形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应立足资源取向视角,把握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文化资源发掘促文化保护,以文化建设和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让文化与生态农业、农业产品、景区建设、传统建筑、红色教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等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繁荣乡村经济。

   2.打造“文化+产业”,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要促进乡村振兴,除了挖掘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还要发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产业经济,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人才队伍。除了发挥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要努力通过政策保障、政策支持、政策落实做好乡村振兴紧缺人才的引、留、用工作,特别注重从本村大学生、成功乡友、有名乡贤等层面吸纳优秀人才充实班子。要因地制宜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引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定科学发展的观念、坚决唯才是举的决心,结合本土乡村文化产业特色,合理引进紧缺型乡村人才,还要加大对人才队伍的交流和沟通,要增强人才队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建立基层人才队伍正向激励机制,此外,还要不断培养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要针对专业人才对口方向因地制宜用对用好用活人才。

   3.打造“文化+阵地”,发挥平台保障作用

   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是乡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增进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催化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整合建设和利用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乡风文明馆、乡村技艺馆、乡村戏剧社、乡村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乡村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农村文化项目和资源平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普法宣传、篮球比赛、广场舞健身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活动,搭建起群众素质提升与文化惠民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汉定,万思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2]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6).

   作者简介:何静(1982-),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社会学硕士学历学位,研究方向:农村社會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专项科研,项目编号2019ZLZX012。

第6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十三五”以来,普陀区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乡土文化等特有优势,倾力打造美丽乡村。连续3年被省委评为新农村建设优秀县、连续2年评为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优胜县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实现了乡村美丽度、农民幸福感的双提升。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渔农村环境整治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积极性不高、亮点不多、个性不足等问题,亟待系统性的加以破解。

  一、普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一)以统筹规划为龙头,注重机制联动。一是优化全域规划。早谋划出台《普陀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编制《普陀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五年战略规划》,同时注重个性美,彰显优势特色,如展茅街道横街村利用翁家岙村落古祠堂历史遗迹重点打造“海岛保存最好古村落”品牌;黄杨尖村依托自然村落景带和浓郁的林、溪特色,着力宜居、宜游村落样板。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在用足用好上级各类支农政策的基础上,统筹生活污水、农房改造、生态河道、村庄整治等各类建设资金近10.9亿元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设立区新农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挥政府主体宏观调控和投资导向作用。三是完善推进机制。把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作为全区重点工作强势推进,明确各镇(街道、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职责,形成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创建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道、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以分类打造为引领,夯实全域整治。一是分类开展示范创建。构筑多层建设格局,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省级特色精品特色村9个,3A级景区村庄4个,提升打造美丽风景线6条,创建美丽庭院6800户,产生“五条长藤,十朵鲜花”的辐射效应,着力形成连接城乡、充满乡土韵味的美丽画廊。二是推进渔农村梳理改造。实施村(路)口绿化提档升级,开展美丽村口创建10个。全力推进森林普陀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集景观建设、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的彩色健康森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8%;完成“三改”65万平方米、拆违30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20%,成功创建省“基本无违建区”。三是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借助“河长制APP”、“无人机”、“电子眼”等技术支撑,完成41条垃圾河及17条黑臭河达标治理任务;提前完成了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效集中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及村庄整治建制村全覆盖。

  (三)以协同治理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传承地域传统文化。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12个,完成14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千村故事”编撰和“千村档案”整理。二是弘扬基层党建文化。开展“全景党建”红色行动,着重打造集责任清单、党建约谈、工作督查于一体的责任链条体系,设计开发了“普陀区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实时共享平台”,并在全区推广。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建农村文化礼堂9个,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50场次;举办培训讲座700场次。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渔农民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是渔农村环境整治机制尚未建立。镇、街道一级政府对渔农村环境卫生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奖励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部分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未按要求做到“四分四定”。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亮点、个性不足。部分村落虽已完成整体建设规划,但建设要求和标准不高;项目建设打造个性特色不够鲜明,总体形象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三、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围绕建设海岛乡村大花园,突出“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海岛乡村特色,以景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到2020年,全区所有61个渔农村行政村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到2022年,61个渔农村行政村均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其中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34个以上;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综合体3个;提升打造主题风景线3条以上;打造主题示范和美小岛4个以上。到2025年,全区80%的可建应建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其中省级精品村比例达到30%以上,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市领先,高颜值、高品质的海岛乡村大花园全面展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达到新水平。

  (一)打造海岛乡村花园样板地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彰显海岛乡村风貌。强化规划引领,积极融入全市海岛乡村大花园建设,突出“一岛一品”,实行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系。挖掘梳理海岛乡村特色元素,推广应用《舟山农房建筑设计通用图集》,严格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管控。对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充分依托和挖掘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个性特色,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品牌。

  二是找准主题定位,打造“岛岛是花园”名片。根据建设一批、保护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选择一定人口规模的建制村海岛,全面开展和美小岛创建,通过制定标准、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呈现“一岛一风景、岛岛是花园”的美丽海岛格局。围绕“国际化、品质化、人文化”目标,通过全岛规划、文化引领、错位发展,加快推进蚂蚁岛、虾峙岛等一批主题示范小岛打造。借鉴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成功经验,探索“主题岛”旅游开发模式,提升东极岛、白沙岛、桃花岛等一批主题示范小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普陀美丽海岛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乃至走向国际。

  三是注重串点成链,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按照“一个规划、一条干线、一个主题、一批节点”要求,通过主题策划、特色营造、节点建设、景观提升等,梯度推进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提升,实现山清、水秀、林绿、田美、路好、房靓。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建设,让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内涵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壮观。

  四是突出连片成景,培育示范片区综合体。坚持整镇整岛成片推进,连片成景。按照“一片区一主题”要求,跨区域组团打造一批环境美、产业强、文化好、治理善、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综合体,推进乡村全域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盆景”变“苗画”,“苗画”成“花园”。对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全域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

  五是完善长效机制,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渔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强化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完善保障机制,每年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渔农村公厕、旅游厕所,加强渔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扩容提标,全面实现标准化运维管理。高标准实施新一轮“整洁村庄”专项行动。推进“一村万树”行动、“蓝色海湾”建设、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工程,系统保护修复海岛海洋生态。

  (二)打造新型乡村经济融合地

  一是打造乡村融合平台。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应用,实施农旅融合“十个十”工程,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渔农业功能和海岛乡村价值,不断延伸渔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推进粮食功能区、现代园区建设、省市特色农业强镇、远洋渔业小镇等建设,打造新时代美丽田园。

  二是培育发展美丽经济。依托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积极打造一批彰显海岛特色、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厚植美丽乡村生态优势、特色风貌、资源禀赋,推进渔农家乐和民宿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渔农村电商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构建农产品网上销售体系,培育电子商务专业村4个。实施渔农家传统特色小吃振兴计划,培育渔农家小吃特色村和知名品牌。

  三是提高村庄经营水平。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通过“村+公司+农户”等模式,经营美丽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渔农民就业致富。推介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和美小岛品牌。实施“两进两回”行动,落实乡村振兴绩效奖补资金,逐步建立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以上, 新培育农创客16人,提升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培育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培育市级示范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6家,新增市级农旅采摘基地2家。

  (三)打造文明乡风标杆地

  一是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以传统村落项目、历史文化村落、海洋文化项目为主载体,以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为总体要求,保护修复古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记忆馆建设,讲好乡村故事,全面焕发海洋历史文化、海岛传统村落生命力。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是弘扬乡村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化文明村建设,推动公民道德、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注重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礼俗新风。深入实施渔农村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提升渔农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提升渔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大力推行“学历+技能+创业”立体化培育模式,每年免费培训渔农村实用人才300人以上、高素质渔农民50人以上、渔农民职业技能培训700人以上。加强渔农村实用人才、渔农业科技人才、渔农村新兴产业人才、乡村发展能人乡贤等“四支队伍”建设,引导青年、乡贤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完善乡村善治机制。推进“四治融合”,强化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推进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加快“雪亮工程”和“智安小区”建设,实现村庄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强化村规民约宣传,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不断健全渔农村社会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动的有效机制。

  五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渔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换代,逐步部署5G网络,推进4G网络优化和全覆盖。实现乡村网络全覆盖。创新建立“智慧村社”平台,发挥“基层治理四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行政执法等深度融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

  (四)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地

  一是提升渔农民收入水平。加强渔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产业经营服务,稳定增长渔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渔农业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渔农业渔农村多重价值,促进资源利用开发,大幅增加渔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精准帮扶和减缓相对贫困机制,实施低收入渔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确保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增幅高于渔农民平均水平。

  二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渔农村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渔农村最美公路。积极建设村内通户支路和停车场(位)。全面开展渔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深入推进渔农村排涝防洪水利体系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提高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责任。

  三是优化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探索建设海岛民生驿站,补齐偏远海岛民生短板。推进渔农村家宴中心建设,保障渔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推广“银龄”计划,推进渔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实现住人小岛医疗服务便民利民点全覆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推进渔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效化、规范化运营。

第7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小镇建设对策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第8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作者:李宝玲单位: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第9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促进乡村振兴,是加速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三农”工作质量的参考标准。因此,需要对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分析,优化当前的投融资机制,从而提升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加速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分析

   我国乡村经济建设一路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受自身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与城市相比,以及存在明显差距,其滞后性也随之暴露出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势必要消除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民同胞提供更加平等社会待遇,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利好。但是从农村资金供给机制可以了解到,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优化现有融资渠道机制,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土地产权不明确影响资金支持

   我国土地长期执行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承包结合的双向经营方式,从而规定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与承包权,这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同胞的积极性,还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有效发展,带动的农村经济提升。但是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农民没有资格抵押土地,而农民自身的资产并不充足,导致农民在需要金融信贷时,难以获得资金的支持。加之我国社会的保障体制与承包权利不集中,将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银行方面支持力度不大。

   (二)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资金来源都依赖中央财政拨款与地方资金,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很多配到资金难都没有是按拨付到位。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始终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持。因此,农业与农村投资问题会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对乡村振兴带来影响。由于资金安全保证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贷款存在惜贷想象,贷款比例并不乐观。在土地产权与经营规模的限制与影响下,农业难以获得来自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1]。

   二、优化当前投融资机制,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一)提升财政资金落实能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始终予以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用于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与农村始终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来看,国家对农业与农村的资金支持程度,与实际情况依旧存在明显差距。自2018年开始,中央已经下达文件明确提出,财政支出倾向与农业、农村、农民,从而保证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具有一致性。因此,未来中央财政部门会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推进农村土地出让实现收益下乡

   长久以来,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低价征用农村土地,转手以高价卖给地产开发商的行为,这种丰厚的报酬收益几乎不需承担任何风险。而这背后利益的来源是农村的耕种土地,但耕地并没有发挥出建设农村的作用,而是为城市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从而形成了这种农村资源用于城市建设的畸形的现象。因此,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关键时刻,势必要杜绝类似农村土地收益没有用于农村建设,或者是只有少部分用于农村建设的现象,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将农村土地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与农业发展上,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吸引更多资金用于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形成各项资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发展方式。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进一步改进并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政策,从而满足社会资本对风险的规避心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追求,从而提高社会资本在农业与农村投资中取得的收益,促进金融与社会资本在投资农业、农村、农民时,所存在的缺乏动力问题。促使更多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实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多元投融资有机相结合的发展格局[2]。

   (四)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支持乡村振兴

   经过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在支持“三农”贷款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依旧存在明显差距。为此,金融机构需要与乡村振兴深入结合,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在农村金融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勢必要将乡村振兴与全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基础,不断壮大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建设发展。将政府猜中与金融机构构建联动机制,从而为金融支农提供弥补。

   三、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创新

   首先,要做到创新融资方式,我们要意识到乡村振兴并未单单是乡村自己的任务,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事情。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融资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基础建设项目都会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增土地与政府占补平衡指标,例如:集中土地、土地治理等。在这些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指标与新增土地方面,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抵押,从而支持乡村振兴。其次,要做好创新运行模式,不论乡村振兴如何开展与实施,最终都要保证农民收益有所提升,农村文明建设有所成效上。农民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势必要以农民的全面参与为资金运作的基础原则。在保证农民全面参与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各项乡村振兴项目的部署与开展,提高融资效率及吸引投资建设。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运作与使用,并取得显著的效率[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财政资金具有领导性与带头性。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要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等多元资金投入,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持续稳健进行,为之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让乡村振兴进入良性轨道运行中。

   参考文献:

   [1]杨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9(02):60-64.

   [2]董翀.乡村振兴投融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4):119-127.

   [3]李少民,张静.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和模式探索——基于国家开发银行在湖北省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的投融资实践[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9(02):80-89.

第10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第11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我是金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回家创业前在着名通信公司当营业员。2009年,由于母亲生病,我放弃了20万元年薪的工作回到老家松林村,种植银耳和食用菌。2012年,我成立黔江区义相食用菌种植株式会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生产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株式会社,实行集中经营、抱团发展。2017年,我成立的合作社种菊花300亩以上,种银耳2万袋,纯收入70万元以上,当地建卡贫困家庭增收2500元至3000元。我认为年轻人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有很大的可能性,有很大的奔跑!看到周围的大众也富裕起来,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近年来在农村的深刻体验。我所在的邻鄂镇松林村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人均耕地少,冬天寒冷,实施机械化耕作困难,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在我看来,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山地特色利益农业是当前高山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期间,作为乡村振兴报告团的成员,我幸运地参加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指导小组会议,听到会议上提出生态振兴必须在统一三生空间中正确发挥作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时,我感到鼓舞和兴奋。

  其次,我想在发展立体利益农业方面探索玉米、高山土豆和冬桃,同时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实现土地、多次收益。依托高山气候发展菊花种植和特色食用菌产业,利用农户废弃的稻草、玉米芯、玉米秸秆,以循环农业的现代化方式生产食用菌,利用干燥脱水生产菊花茶,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突出生态绿色特色,以康养市场为产品主攻方向,打造容仙生态产品品牌。着手打造千亩菊花基地,打造集赏菊、喝菊花茶、吃农家菜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立体效益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要靠乡亲,发展成果要惠及乡亲。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使我和村民们对未来的自信更加充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起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宏伟目标就可以等待!

第12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第13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第14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1]耿蕾,李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主动性[J].人民论坛,2018(22):48-49.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3):61-65.

  [3]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4):32-37.

  [4]张鹏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18(34):110-111.

  [5]夏玲.农民大学生学习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102-103.

  [6]过倩如.大数据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农业经济,2020(09):69-71.

  [7]周楠.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19(11):60-64.

  [8]贺雪峰.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J].湖湘论坛,2018(05):43-50+2.

  [9]聂继红,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江淮论坛,2018(5):39-43.

  作者:林月丹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15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35

   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

   1.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本土乡贤:乡村振兴助理员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2.2乡村振兴助理员的人才“引用留”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乡村振兴助理员通常情况下会被纳入镇(街道)村干部的储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正式党员一般任工作所在村的党组织书记助理,非正式党员任工作所在村的村委会助理,也可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兼任村“两委”的其他职务。协助做好本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工作。 2.2.3留才:构建良性育才机制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助理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乡村振兴助理员面临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5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回流。山东省J市实施的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尤其强调人才的本土属性,源于本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有着更加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乡村振兴,复兴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对脚下土地更为熟悉,与群众的感情更为深厚,这一优势可以避免助理员沦为乡村的“过客”,增强了其服务家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02):10-29.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4]王展.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0(03):17-20.

   [5]贺雪峰.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J].社会科学,2019,(04):64-70.

   [6]郭苏建,王鹏翔.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2-75.

   [7]黄志辉,陈九如.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的青年担纲者——云南省H县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J].社会建设,2019,6(06):88-96.

   [8]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乡村人才振兴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N].湖州日报,2019-11-26(A08).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0]许汉泽,徐明强.“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32-43.

   [11]牛新星.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以“返乡大学生群体”为例[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01):68-72.

   [12]黄一映.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农村人才振兴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228-229.

   [13]郭俊华,卢京宇.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2):130-138.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5]韩海伦.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及延续性思考——以苏北地区为例[J].管理观察,2020,(20):44-47.

   [16]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7-143.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第16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  要]分析了九台农村经济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意义。结合九台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运用九台现有的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产业;举措;旅游资源状况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3.059

  [中图分类号]F320.2;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20)03-0145-03

  0   前  言

  确保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九台农村经济建设成就,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尤其像九台这样的农业大区,旅游资源主要以农村为主。由于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在旅游产业成本上竞争力较强,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可以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让乡村旅游更好助力乡村振兴,这对于帮助农民树立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与繁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大意义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1.1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首先,乡村旅游融农业生产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商品。乡村旅游产业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发展乡村旅游,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帮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其次,乡村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据有关专家测算,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一年接待5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150位农民就业,直接和间接为400个家庭增加收入。2018年,九台全区第三产业贡献率达27%,而旅游产业提供的贡献率达11%。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升现有景区的建设,多点布局,规划启动核心旅游区、滨湖休闲观光区、生态养生养老度假区、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区、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这对于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城乡交流、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2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利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水准,促进村容整洁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要大量吸引城市客源,就必须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屯环境卫生保洁网络化。一是设立保洁员,收集垃圾,清理垃圾点,进行环境卫生巡查。二是落实村屯河长制,定期巡河,定期清理河道内的垃圾,确保河道干净整洁,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是加强村屯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河草系统保护,建成美丽乡村,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庄建设的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特色化的村庄建设,旅游景点受市场影响和驱动,需要注重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需要及时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需要注重村庄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建设等,进而有效改善人居条件,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1.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利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乡村旅游产业“让城市走进乡村,让乡村走向世界”,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必然带来城乡居民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给农民带来先进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先进理念,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抛弃小农意识,树立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风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乡土文化、办好传统民俗文化、创办特色农产品和独特的餐饮文化等。同时,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提升乡村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做精做细乡村旅游产业。

  2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九台旅游资源发展状况

  九台正在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小镇1个和省级旅游景观名镇2个;全域打造旅游示范镇6个,全域旅游示范村6个;创建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6个,省级乡村示范点20个,预计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30亿元,解决旅游直接从业人数2万人,间接从业人数3万人。

  2.1  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九台区拥有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沐石河、雾开河)、一脉五峰(大黑山脉、大楞山峰、马大山峰、马达砬子峰、八台岭峰)和大小水库20余座。县级名胜古迹21处,还有已开发的八台岭、土们岭、石头口门水库、张家店水库、卡伦湖度假村,牛头山水库、柴福林水库、石头口门水库风景区、马虎头山和松花江心群岛等风景区等,山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人文资源影响深远

  鄉村文化旅游是九台区结合现有资源、深度开发的一个旅游方向。九台是清代柳条边上的百年古镇,有着深厚的关东历史民俗文化背景。包括民间剪纸、萨满文化、鹰猎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存了康熙、乾隆、成多禄、罗明星等与九台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料;保存了三下江南、其塔木战役等红色旅游为代表的史料;保存了以龙兴之地松江古城为代表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等资源。

  2.3  美食文化独具特色

  九台把农业产业资源与乡村民俗游有机结合,推出具有浓郁乡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例如,土们岭盛产30多种中草药材,20多种山野菜,火热的野菜美食节汇集八方游客,人们在此即可亲近自然,又能品尝美食。

  2.4  冰雪旅游魅力无穷

  九台区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切实扩大参与人群、涵养冰雪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体验冰雪魅力,书写人间真情,使得九台成为冰雪的体验区、集训区和示范区。

  经过多年的培育打造,九台冰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该项目推动了全区旅游发展,逐渐形成以妙香山冰雪运动为龙头,带动滑雪+泡温泉、滑雪+冬捕、滑雪+过大年、滑雪+赶大集、滑雪+赏民俗等活动的发展,打造出九台特有的旅游品牌,有力的推动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体现了体育旅游文化和东北民俗文化的新业态。

  3   目前九台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期望存在差距。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九台虽然交通发达,但一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2)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统一性。从旅游资源来看,景区公园由建设城管部门主管,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门主管,文物保护单位由文化部门主管,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主管,这些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从旅游企业来看,酒店、车船公司、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娱乐服务企业、旅游购物企业等也都是自主经营,真正由旅游部门主管的只有旅行社。

  (3)投入力度小与成果见效慢迟滞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旅游产品后,需要通过包装组合、策划宣传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出去,需要通过周到服务才能产生效益,需要投入相对较多、见效相对较长的过程,九台一些景点和有待开发的一些景点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开发力度不够,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   九台发展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4.1  要提升农民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力量。首先,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一是树立新农业的观念。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提供食物、原料和就业,新农业的观念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还包括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二是树立新农村的观念。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是穷乡僻壤、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新农村则包括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内容。三是树立新农民的观念。传统农民以耕种为主,现代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旅游经营水平和服务技能。通过“阳光工程”、“百万培训工程”、职能技术培训等途径,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烹饪技术、服务礼仪、导游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4.2  要加强组织领导

  乡村旅游大多是乡村居民自主自发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乡村旅游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首先,依靠政府主导,确保旅游产业在转型中蓬勃发展。要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九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工作措施,定期调度,帮助乡村旅游经营者解决存在的问题,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兴高效产业来打造。例如,通过政府组织举办乡村旅游节,推出全域乡村游,美丽乡村行等活动,展示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出品美食、看演出、自驾露营、垂钓比赛、野菜节、采摘节、甜瓜节、乡村文化节、农副产品大集等乡村旅游活动,进一步拓展民众休闲旅游空间,丰富消夏避暑旅游产品系列,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引领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协会的引导作用。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相关旅游企业参与协办,为宣传乡村旅游提供重要平台。将分散的乡村旅游景点和庞大的市场有机衔接起来,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4.3  要加强行业管理

  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积极指导各经营者制定经营管理规则和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管理,有序发展,为游客提供正能量。

第17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第18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35

   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

   1.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本土乡贤:乡村振兴助理员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2.2乡村振兴助理员的人才“引用留”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乡村振兴助理员通常情况下会被纳入镇(街道)村干部的储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正式党员一般任工作所在村的党组织书记助理,非正式党员任工作所在村的村委会助理,也可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兼任村“两委”的其他职务。协助做好本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工作。 2.2.3留才:构建良性育才机制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助理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乡村振兴助理员面临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5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回流。山东省J市实施的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尤其强调人才的本土属性,源于本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有着更加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乡村振兴,复兴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对脚下土地更为熟悉,与群众的感情更为深厚,这一优势可以避免助理员沦为乡村的“过客”,增强了其服务家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02):10-29.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4]王展.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0(03):17-20.

   [5]贺雪峰.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J].社会科学,2019,(04):64-70.

   [6]郭苏建,王鹏翔.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2-75.

   [7]黄志辉,陈九如.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的青年担纲者——云南省H县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J].社会建设,2019,6(06):88-96.

   [8]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乡村人才振兴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N].湖州日报,2019-11-26(A08).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0]许汉泽,徐明强.“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32-43.

   [11]牛新星.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以“返乡大学生群体”为例[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01):68-72.

   [12]黄一映.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农村人才振兴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228-229.

   [13]郭俊华,卢京宇.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2):130-138.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5]韩海伦.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及延续性思考——以苏北地区为例[J].管理观察,2020,(20):44-47.

   [16]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7-143.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第19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1]耿蕾,李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主动性[J].人民论坛,2018(22):48-49.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3):61-65.

  [3]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4):32-37.

  [4]张鹏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18(34):110-111.

  [5]夏玲.农民大学生学习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102-103.

  [6]过倩如.大数据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农业经济,2020(09):69-71.

  [7]周楠.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19(11):60-64.

  [8]贺雪峰.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J].湖湘论坛,2018(05):43-50+2.

  [9]聂继红,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江淮论坛,2018(5):39-43.

  作者:林月丹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20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获得感不断提升,随之而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尤其对良好生态环境等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笔者认为,环境获得感不仅是提升人民整体获得感的关键,更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农村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建设;经济振兴;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通过这几年的环境治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60%,增长速度是“十二五”期间的两倍多,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也达到22%,较2015年提高了4%。我们丹阳市,多年来始终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载体,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增強了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建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09年、2017年丹阳市皆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7年司徒镇荣膺国家卫生镇称号。

   2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还较突出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问题还较突出,农村环境卫生的发展比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慢得多,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更是落后于城镇,“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和村庄还比较严重,例如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废水任意排放,等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2.1农村垃圾污染增多,而配套的处置办法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垃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变质的剩菜剩饭、瓜皮菜叶、秸杆等生活类废品,现在又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农用膜、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特别是大量使用过的塑料袋,随手乱丢,一旦刮风就会满天乱飞,五颜六色,一片狼籍。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垃圾增多,而配套的处理处置办法没有跟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垃圾不能集中处置,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环境治理措施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而且随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也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污点”。

   2.2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薄弱,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加以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的步伐还远远没有跟上,执法力度不够,制度执行率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乱占滥建、盲目上马,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3农民缺乏良好卫生习惯,文明健康意识不强

   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环保意识,沿袭一些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垃圾随手乱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经常淤积,臭气熏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2.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不充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保洁等长效管理所需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3乡村振兴须从环境治理做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中央把生态文明作为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今年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对此,笔者以为,乡村振兴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3.1提高认识,强化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有关部门要有机构负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村(社区)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2做好规划,加大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力度

   从环保的角度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做好一个整体规划,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划,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制定与垃圾总量相适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项目建成时间表,建立倒逼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审计、稽查、执法检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同时,鼓励优先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无害化垃圾焚烧厂,减少垃圾填埋的占地、污染,实现能源清洁回收利用。完善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的配套补偿机制。积极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探索破解垃圾处理“邻避效应”,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异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3.3完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村庄污染物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

   农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或者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未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为此,亟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要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资金分配思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用改造、农村新能源開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同时,制定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3.4因地制宜,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

   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模式。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推进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与利用,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让村民在整洁村庄里美好生活。

   3.5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处理,人人有责;分类投放,从我做起”的理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依托社区为平台鼓励全民参与,探索“积分兑换”“绿色账户”等激励方式引导民众参与;将垃圾处理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扩大社会教育面,培养好习惯,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环境的新局面。

   3.6实行农民自治,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解决村社环境卫生保洁费用。

   3.7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对新建乡镇企业要加强规划布局,严把企业环保准入关,乡镇企业要适当集中建设,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现有乡镇企业,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关停,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3.8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业绩挂钩,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解睿,何燕,樊晓璐.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J].经济师,2018(11).

   [2]刘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初探[J].中华建设,2018(04).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450381.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