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十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十三篇

更新时间:2021-07-05 来源:毕业论文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毕业论文】

道德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目的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差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的文章13篇 ,欢迎品鉴!

【篇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这门学科的基本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困惑,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效果低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案例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课堂上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或者在课上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一主题,相互交流,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道德和法律现象,学生感到很困惑,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论化框架,学生对于很多复杂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就能抽丝剥茧般地理出一个头绪,就能够让他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对于教材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教材在内容和编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调整,这些调整都体现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这一思想有效地落实到了教材的编写之中。所以,教师要注重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体验,要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有了自身的体会,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相应的学科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师要善于创新,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渠道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思想灵活,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合理地认识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于很多的主题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且紧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具体范围和形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也要从课上逐渐地向课下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时代,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他们关切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的信息,解答学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不仅要懂得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也要让学生知行统一,用课上所学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让学生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通过道德与法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提高他们的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05):38.

   [2]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5.

【篇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篇三】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对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四、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丰富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篇四】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篇五】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过了一会儿,静静的手脏了,他把手洗干净,没有用毛巾擦干手,手还是湿的,就想看电视,于是就用湿手插电视上的插头,这样做可以吗?学生充分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被电到等等。最后将书上的几幅图连成了一个明明、丽丽、静静在家玩耍的安全小故事。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观察了、感受了,整节课就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通过创设的情境,在课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并且画在了书上。

  二、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然后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事实上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活泼好动,是简单单纯的,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效率,反而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能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收集了一些关于风景图片、学生保护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去看这些图片。小学生们对风景图片的兴趣很大,在他们欣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风景,如果到处都能看见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觉得怎么样?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来看出优美的环境是需要别人来保护的。然后教师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养成习惯。最后学生设计宣传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先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

  三、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认为“课程所涉及的活动与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摆正自己课堂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转变以往互不交流、互不理睬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当中寻找问题答案,升华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是当前普遍受到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过马路的时候没有车,遇到红灯很多人等不及绿灯就过马路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小明是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孩子,上学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拍篮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每个组给十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不仅讨论出结论,并且一一陈述理由。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四、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上学路上》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不是以书面成绩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是根据学生本堂课参与度、小组合作效率、提堂提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参与度越高,小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问题正确率越高,最终获得的评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为教师参与评价之外,我还请学生对自己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请小组成员彼此互评。这种多样化评价主体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他们觉得自己也被当作课堂主人公,相当有成就感。评分完成之后,我挑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表扬,每人得到奖励,还鼓励其余学生向这三位同学看齐。学生羡慕极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学习,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七】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中实现思想的感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學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当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地位,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利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约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全部学生一视同仁,深入考察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相关路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篇八】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二、联系学生、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发掘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利用身边的资源、事例为学习服务,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做一个三心教师,就是说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平常心”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五、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差别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与他们不同的任务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九】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三、走进社会,践行认知。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如:在教学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时,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为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自觉行动起来节约用水。我就安排学生课后调查学校和社区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篇十】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46页.

  2.王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90页.

  3.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篇十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篇十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篇十三】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1-0034-01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226706.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