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06 来源:毕业论文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毕业论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为把自己培养成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要认清全球化的种种挑战,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广阔的全球思维,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应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热爱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球化;大学生

  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主题不仅不应淡化,相反更应突出它的重要性。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全球化不是要惠及全人类,更非要达到“天下大同”。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全球化发展的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广大人民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激发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13亿国人中数量不多的、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储备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但爱国决不仅是一种口号,也不仅是一种情怀,更重要的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本文试结合全球化的特点,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把自身培养成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一、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其强大的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知识亦成为国家博弈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而科学知识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才,也就成了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情怀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首要的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服务社会、贡献才智的本领。试想,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满足于浑浑噩噩,怎能实现“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对国家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同时,针对知识经济的现实,当代大学生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着意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首先,针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不仅把它作为个人学习的工具和未来生存、发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从国家生存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意义。因为,信息化无疑是全球化基础性、物质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制度化程度最低、最有可能“抢滩”确立优势地位的部分。对国家来说,“实现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张进入全球化赛场的入场券,没有独立的信息化开发能力将意味着在全球化进程中彻底丧失发言权”[1](P186)。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融人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的重要作用显得愈加突出。因此,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再次,要特别注意文理兼通:学理工的应学点文、史、哲,以培育人文精神、整合思想、提高思考力;学文的也应学点数学、生物学、环保等知识,以了解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最后,大学生还须掌握一些现代管理知识。

  第二,培养两种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人估计,在1950年时,人类知识的总量翻一番大概要50年的时间,而到了202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将只需73天。这意味着一个人在大学时期所学的全部知识在毕业后的三两年内就会过时,必须加以更新。要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就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这种终身教育当然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而主要是靠个人知识的自我增值。大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关键。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应自觉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感,充分利用高校资料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的有利条件,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去伪存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计划性和目的性、持之以恒、创新求索、理论联系实际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但这种能力一旦掌握,也就找到了一把通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做到事半而功倍。

  知识之所以能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传承,更在于它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现在,世界上许多著名学府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己任。在我国,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列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专家学者们也正在对此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可以说,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正在形成,关键是大学生们能否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强化创新意识。概括而言,大学生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就如同要建空中楼阁那样?奶瓶尚?必须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洞察其发展方向,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重复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必须发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精神,大胆质疑,大胆批判;必须参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知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参加学术和科研活动,搞社会调查,甚至进行创业,都是大学生实践的好方式。学好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打下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反过来,进一步学习又有利于个人知识的更新和储备;创新则是最终归宿。三者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目的,即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避免将来空有一腔报国热血、苦无过硬本领的遗憾和尴尬。

  二、立足国内,奉献才智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范围内人才自由流动的加速。但是这种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据报道,我国自己培养的高级计算机人才中,50%服务于外资企业,另有近50%选择了出国,仅有极少数服务于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像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学府培养的高科技人才中,有相当部分毕业后选择留学欧美,其中又有相当部分一去不复返。结果是,我国要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避免受制于人,却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匮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当然要靠从根本上改革旧有的用人制度,但从人才自身的角度来说,能否不计

  个人得失,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是更重要的。

  事实证明,个人的成功无论多么巨大、多么辉煌,如果不是与民族的进步、祖国的强盛相联系,实质上是毫无意义的。诚然,我国在科研的软硬环境和用人制度上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应当看到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加以改革和改善。如今,科教兴国战略正在加紧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也正在吹响――神州大地将变为高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最佳场所。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抱定拳拳爱国之心,立足国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热爱、研究传统文化,用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塑造全球化进程

  当前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这不仅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前进方向,也指“全球化的意义生产是由西方的跨国资本主义利益集团来主导的”[2],是指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传播和泛滥。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对这类信息的接触防不胜防,而大学校园中部分教师“言必称美国”的传授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知、妄自菲薄的不良倾向。

  人类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数典忘祖、毫无“特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民族。实际上,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的许多精髓不仅不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相反却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各类关系的整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以及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有利于调节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再如,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和合”文化也表明中国文化具有融合性,能吸纳外来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和平、和睦的国际环境。

  因此,以全球化为借口,贬低甚至主张全盘放弃中国传统文化,是毫无道理的。大学生应该利用有利条件,抱着扬弃的态度去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对于大学生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建立健全人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成为爱国者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塑造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方向,也有积极意义。

  四、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全球观念

  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心,并不意味着要作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立足国内,不是要固步自封;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

  全球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局面的形成。由此,狭隘的民族主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狭隘民族主义情怀,尽管表面强烈,表现激烈,但偏狭的思维视野,拒斥文化融通与借鉴,只能导致自我封闭,从而错失发展机遇,造成自我损害。例如,在1999年5月8日美国导弹炸毁我驻南联盟使馆后,大学生们义愤填膺,群情激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这当然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但部分大学生提出要“捣毁麦当劳”、“拒喝可口可乐”,就有点过头了。这是因为,到1999年底,在华16余万家的外资企业吸纳了约2000万工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10左右,其中可口可乐公司在华的生产和销售就提供了41.4万个就业机会。资料还显示,1999年外资企业纳税额占到了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16%,而且成为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这说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简单的“抵制美货”的方式已不能真正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了。全球化要求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不要民族主义,而是以开放、容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其他异质,以取长补短、服务自身。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全球眼光,一切以全球为背景来思考问题、采取对策。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学会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尊重、宽容和关怀,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综上所述,全球化正在日益深刻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对此,当代大学生不应置若罔闻,而应主动出击,勇敢面对。在思想上,要以广阔的全球思维、全球观念,对全球化的种种挑战及个人肩负的重任要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应珍惜青春年华,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唯如此,大学生才能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既顺应全球化潮流,又能真正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使命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刘康.谁在主导全球化[N].环球时报,2000―03―24.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讲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对“爱国主义内涵”理解时,学生们对待“爱国主义”态度出现分歧,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国?通过爱国主义科学内涵及对爱国主义的三种态度的分析,告诉我们如何践行爱国主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态度;践行

  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二章“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时,学生说老生常谈,肤浅简单,老师说爱国主义本是大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无需讲解。网上有网友强烈地责问,新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爱国与赚钱哪个更重要?针对以上情况,让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施以何种态度,及如何践行“爱国主义”?常常困惑着大学生们。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

  爱国主义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一个国家的政治前途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荣辱兴衰。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国格和人格。它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的人都备受敬仰,流芳百世,例如在古代有岳飞、文天祥,在当代有钱学森、李四光;而损害国家利益卖国的人却备受咒骂,遗臭万年,在古代有秦桧,在近代有汪精卫。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国,一句简单的歌词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那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反映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个人寄托于小家,小家寄托于国家,个人和小家的精神家园与物质利益都要寄托于国家,因此,我们每个人深深依托于国家,理应自觉履行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好好报答祖国母亲。

  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爱国”主义所持的三种态度

  (一)排斥“爱国主义”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十分广阔,使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认识了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进而接受了约翰逊的那句传诵至今的名言“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避难所”,看看前段时间的愤青们为了“保钓”而进行的打砸抢烧行为,就会明白此言的深意。爱国主义容易由于狂躁和偏激而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哲学所追求的唯理性是取的精神相悖。“仁者爱人”是古老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中国文人普遍认可,即一个人应当对全人类都心存仁爱。而爱国主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和同胞的特别的关注,爱国主义中的爱实际是与“我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是因为这是“我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是“我的”同胞。因此,爱国者的关注是根据“我的”一词做出的。

  (二)拥护“爱国主义”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理性而成熟,他们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应当超越其他任何有可能与之冲突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本国的爱没有强到超越对人类的爱,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仅仅是空喊口号的爱国主义。他们能从小事中找到爱国主义的落脚点,例如四川发生地震时,大学生们感同身受,纷纷捐钱捐物,伸出援手,认为这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民生活的深切关注都证明了他们的爱国态度。

  (三)爱国而不忠于国家

  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少数“精英”分子所持的态度,他们是“冷静的爱国主义”。他们从“哲学家不会忠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只忠于自己心中的理想”,找到了理论支撑。哲学的最高追求是普遍真理和普世价值,对于哲学家来说,爱国不是忠于现有的国家,而是将其改造的符合普世价值。当然,换句话说,如果没能力改造国家,就改变自己的国籍好了,历史上改变国籍的哲学家也多得屡见不鲜了。每个人都有资格偏爱自己的国家。一个人可以强烈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同胞,而不是其他国家及其居民。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同胞有特殊的关爱,并不妨碍他对其他国家及其人民的关爱。在特定的情况下,对整个人类的关注可以超越对自己国家和同胞利益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致的。

  三、大学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各个国家进行国民教育一面旗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热烈的爱国情怀,这点至关重要。然而,爱国主义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识。

  (一)保护和修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倡导理性爱国

  在当代,中国周边面临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南海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以及西方反华势力恶毒攻击中国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恶性事件,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我们走在校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爱国氛围。

  一部分大学生热情地表达爱国情感时,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其他的方面。少数大学生对于爱国很冷漠,他们精神颓废,生活奢侈腐化:追求刺激,崇尚名牌;玩物(游戏)丧志,荒废学业。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影响下,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上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缺失。对这些冷漠的大学生的行为,教育者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修正,甚至是辅导。

  在部分大学生爱国行为的表达中,我们也看到了少数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式的爱国主义。在“爱国”的外衣下,他们表现出一定的狂热,例如,打砸日货是爱国,谩骂日本人是爱国。对于这种极端的“爱国”方式,我们不仅要引导而且还要教育。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

  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有着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世代相传,不仅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且维系了社会的和谐运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然而,美德是不会自行传承,只有经过培育,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飞跃。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的提升,也是需要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熏陶和植入,继而转化成为大学生做人立世的根本,成为他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内在动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是活力,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传承给大学生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志向。传承这些传统美德,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人格,倡导大学生弘扬重德精神和入世忘我精神、自德精神和自我磨炼精神、群德精神和自然陶冶精神,从而通过启迪内心觉悟而达到行为自觉,实现“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

  (三)正面引导大学生爱国行为,珍惜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有人说“将爱国热情倾注到祖国的发展行动中去”、“建设好国家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等,是正面的爱国宣传,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与鼓励。我们要说,爱国热情弥足珍贵,必须百倍珍惜。有时爱国不一定是对祖国的高度赞美,而民意表达更不容忽视,关心国家民众的疾苦也是爱国的表现。如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我们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源于他对国家、民族、民众疾苦的关心。这种“爱国”热情我们更应该珍惜。“爱国热情”不能说不算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当发生危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事件时,爱国游行我们不用阻止,但要因势利导,不能煽风点火甚至纵容不理智的行为;抵制外国商品,支持国货我们也不用阻止,但是要循循善诱,使之变成自觉的理性消费。总之,爱国热情和爱国行为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保护。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又经历过系统的爱国教育,能够更好地把爱国理论与爱国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2000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对现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疑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发扬民族精神,让广大大学生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

  1.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1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当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长期目标,而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就需要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社会不仅要讲究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还需要人们在相处过程中友爱待人,讲诚信,建立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矛盾也相继出现,爱国主义能够缓解社会中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因为爱国主义能够将群众团结起来,划清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矛盾,避免过度内耗[2]。同时,爱国主义也是情感支持和行为动力,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只有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1.2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教育都应该服务于社会主义[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要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只有让培养出的人才对国家具备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促进他们为了国家建设而努力。因此,要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就需要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感,让他们利用所学到的科学技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所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要求。

  2.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讨

  1.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主要是近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相对欠缺。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每个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及各种经典著作都给现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在理论课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开展讲座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国情等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树立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通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渠道,能够让大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加认同感。

  2.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会受到熏陶,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学校的校园景观或者纪念馆中增加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如通过广播、校刊、横幅、展板等载体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作品展等,让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3.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和公德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具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做个有素质的爱国公民。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智的、积极的爱国情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4]。我们看到一些譬如游行示威、景区刻字、在国外旅游时插队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由于没有形成基本的法律和公德意识,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公民的个人素质,同时对国家的形象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加强法律和公德等这些常识教育,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提高广大大学生的素质,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整体形象。

  4.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说在口头上的,它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国情,磨练意识。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脱离空洞的爱国主义理论认识,深入了解社会和民情,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可以利用军事训练以及各种社会调研等形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历史,体会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增强民族荣誉感。

  结语

  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针对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以及狭隘爱国主义倾向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很多大学生中,对于“祖国”的内涵并未真正理解,而且在高校中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方面相对薄弱,使得大学生民族意识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思想,将爱国主义精神引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165621.html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