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教育网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新心得体会总结演讲稿精选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新心得体会总结演讲稿精选

更新时间:2020-08-07 来源:演讲稿 投诉建议

【www.gywlwh.com--演讲稿】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新心得体会总结演讲稿5篇精选

  2019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

  1. 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

  我们每个党员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工作。作为乡镇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人生观,要有科学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思路要有创新,工作要有突破,紧跟时代步伐超前发展。

  2.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己。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理解,掌握这种文化,并在工作中不断推动这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群众发展经济的意识。

  3. 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

  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要求全体党员还应履行以下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却必须善于变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具体的改革,调整,变化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就是要在认真扎实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发展经济的指导,在指导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拓工作新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的目标,做好科学的指导和服务,这样才是更好地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与其他同志们相比,自己学得还很不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决心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各项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领导带头形象,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9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心得

  按照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意见》精神,山东大学9月11日召开了动员部署会和指导组培训会。至此,在全校启动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公共卫生学院党委按照学校党委安排和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正扎扎实实稳步进行。通过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中国共产党人、高校的初心使命

  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

  (1)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

  (2)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3)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4)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5)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6)是发挥党的领导最大优势、着力党建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迫切需要;

  (7)是实现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对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历代思想领袖都有明确的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保持永远年轻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要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有活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重要力量。唯有深刻铭记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我们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新的任务、攻克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不断开创未来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新矛盾新挑战新征程中,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环节,覆盖到各个方面,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

  习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个服务”的论断彰显了我国大学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揭示了我国大学办学目标和初心使命,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关于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

  1.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有关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习总书记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全育人”及立德树人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对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明确了标准: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有理想信念,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作为教育之本,首先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而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更多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有道德情操,德高如山,自古以来中国人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修德在于心,传德在于教。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给学生讲道德,自己应先是一个有德之人,自己的言行举止应当遵循守道。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当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如此方可让学生信服信任,从而在耳濡目染之中实现教育之目的。

  有扎实知识,这是对教师的要求,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作为教师,不断充实新知识来开拓自己的视野,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积累,应当不断在教学中增强解疑释惑的能力,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此才能担得起起人类心灵工程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有仁爱之心,这是教师从事的职业所需,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当永远怀着一颗仁爱、包容之心,用宽泛,公平,持久,永远不会褪色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习总书记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应当有仁爱之心。

  2.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铸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信仰。“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新时代是中国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情操。教育情操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教师个人形象与学校声誉的反映,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立德”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要深入学习理解总书记指示精神,拔出新的标尺立起来,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扛起来,把党员的先锋现出来,把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

  3. 立德树人的难点

  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的思想指南与实践遵循,新时代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要求、更深刻的洞察去把握其面临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基础。

  (一)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思潮汇聚之地,是“晴雨表”与“风向标”,同时高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坚守办学根本任务与方向目标,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

  (二)如何有效激发主体道德自觉。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唤起道德主体的自觉,激发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意识的觉醒,实现“德”的主动式内化。所谓主体的道德自觉,即大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道德关系和活动中有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进而遵循道德准则、加强道德建设、增强道德自律、优化道德品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如何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化解学生深层次困惑根源,把立德树人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结合起来。不利的是,受当前社会变革的影响、利益调整的支配以及市场经济原则导向的多种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内在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作用下,大学生又尽可能渴望丰厚的物质生活,在道德层面体现出焦虑化、功利性的特点,因此在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道德品质的坚守时往往动摇不决,甚至陷入现实物质利益的交织中难以抉择。

  (三)如何有效驾驭网络信息环境。从信息技术的全球传播、发展深度、影响广度来看,高校立德树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自媒体时代数字科技与知识体系的革新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与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对‘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所树之‘人’和整个教育过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与影响。”

  (四)如何实现有效评价督导激励。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确保评价激励效果的持续作用与不断提升。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校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的有效依据和抓手。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目标抽象、管理分散、主体配合不畅等客观问题,导致整体推进和协同创新的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效果的呈现方式及难以量化等问题,高校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评价标准依然存在,亟待调整。如何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高校立德树人有效实践的瓶颈性问题,也是保持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的根本性问题。

  三、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高校所存在的问题。

  1. “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全员” 有空位,存在主体性缺失,全校各支队伍的育人意识总体上不强,全员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仍未形成;“全过程” 有空白,存在衔接性断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环节脱钩的现象;“全方位” 易空转,存在联动性乏力,育人的各个“方位”存在齿轮空转、不吃劲甚至反转,无法有机联动的问题。

  2. 站位不高,认识不到位

  部分老师和部分管理者对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战略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山大自信还缺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轻德育重智育思想或现象存在,为人师表不够。

  3.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没完全落实到位

  对学生的关注关心不够,官僚作风不同程度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到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停留在理念多,实际落实在行动上少,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关心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落小落细落实上欠耐心、不到位,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设身处地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 教育模式固化严重

  思政课的实践教育体系缺乏创新,知识性教学理念突出,有同质化倾向,课堂思政作用发挥不够,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5. 道德自觉不够,学风不浓

  部分大学生受当前社会变革的影响、利益调整的支配以及市场经济原则导向的多种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内在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作用下,在道德层面体现出焦虑化、功利性的特点,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道德品质的坚守缺乏自觉,对专业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缺乏拼劲、钻劲、冲劲,拼搏精神、奋斗意志减弱。

  对其以上问题的方案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为国育贤的初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探索发展道路,保持强校兴国的正确航向。

  四、如何办好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点,因此优化路径、着力践行成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的思想指南与实践遵循,新时代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要求、更深刻的洞察去把握其面临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基础。

  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全国高校思政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办好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 -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点,因此优化路径、着力践行成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讲,立德树人实现路径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引领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出对现有道德水平的导向和趋势的引领。

  (二)是坚持五育并举,输送高品质、多渠道的教育资源

  德智体美劳,每一个字在新时代都有新。“德”代表着国民底色。“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智”意味着启迪智慧。知识不可穷尽,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高校“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体”强调有健康的体魄,也蕴含着竞技精神。既要引导青年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赢,更要引导青年如何有尊严地输,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美”表达着审美的与时俱进。徐悲鸿曾倡导,中华美育精神是“尽精微,致广大”。高校要从细处着手,让与时俱进的审美能力深植于青年内心。“劳”凸显着知行合一。要教导青年克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得过且过思想,立足现实,身体力行,培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自觉。

  (三)是推进媒体融合,实现管得住、用得好的协同联动

  当前,媒体融合已成为全球趋势,高校如果因循守旧老一套,立德树人就很难取得实效。首先,要转变思路,以掌握话语权为核心。媒体融合极大地扩展了立德树人的时空场域。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实现价值引领,力量较为单薄,难以有效地实现目标。因此,培养一批学生朋辈意见领袖,实现立德树人最广泛的参与至关重要。高校要重视对媒介功能的认识。其次,要整合资源,以师生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媒体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叠相加,要将受众观念转变为用户思维。要及时收集师生的关注热点,对各种舆论影响进行科学研判,将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与网络新闻的全面覆盖相结合,将广播电视的灵活运用与“两微一端”的快速推送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立德树人舆论场。

  (四)是弘扬明德风尚,营造有、重落实的制度环境

  立德树人所立之“德”,只有充分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道德情感才会转化成为内在的道德意志,从而指导道德行为”。一是营造向上向善的人文环境;二是营造落地落实的制度环境。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潜心教书育人。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真正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五)是关注师生需求,打造精准化、多样性的服务供给

  立德树人工作不是凌空蹈虚,必须将铸魂工程与民心工程相衔接,回应师生关切。杜绝低效供给;强化有效供给;凸显精准供给。

  具体的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

  (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理服人

  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总要求,将立德树人提高到政治高度认识、放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切实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三全”育人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神,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深入学生教室、宿舍、网络、活动场所,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多点关注和关心,以学生的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切实实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着力构筑育人生态,以德立人

  以课程、科研、管理、服务育人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五维贯通”,即贯通课内与课外,贯通专业与思政,贯通线上与线下,贯通教师、干部和服务队伍,贯通家、校、社三方,构筑“三全”育人生态圈。比如,办好思政课,探索“一体多维”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堂与实践、文化、网络协同建设,专家、教师、朋辈和网络宣讲有机结合,奠定学生理想之基。

  (四)着力提升能力本领,以学育人

  按照“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生发展分层、学科教育分类、课程教学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融入教育教学;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综合实践、个性选修、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能力素质。

  (五)着力强化责任担当,以行砺人

  通过榜样示范、实践体悟、劳动服务、学风养成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开展寻访红色圣地、劳模进校园等活动,用杰出校友的事迹,砥砺学生“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品格;大力表扬为人师表模范,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进步。

  刘云山在全国高校思政大会上指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任务落实。要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_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级党委要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

  只有不断地学习、深入探索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为国育贤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

  2019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感想

  通过认真学理论悟原理,做到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既要原原本本学原著,又要联系实际悟原理,只有真正学懂弄通,才能真信笃行。初心和使命,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而且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只有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来深刻把握其时代价值,才能切实增强主题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赤子之心,肩负历史使命,朝着伟大目标奋斗。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到何处去。面向未来,迈步新征程,将会遇到许多挑战、风险和阻力,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凝聚力量。坚守初心、肩负使命,归根到底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做表面文章,以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做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际成绩。

  一颗初心,一生信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心有信仰才能更加主动的进行理论学习,始终做到脑子里有人民,肩膀上有责任。

  2019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法官,要对党和人民有着一颗忠诚之心,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始终心怀敬畏之心,做到表面和实际都不偏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国,才能宣扬法治精神,才能够伸张正义,才能够忠于法律,维护法官形象。

  其次,作为一名法官要公平公正审判好每一个案件,就要加强自己业务能力学习,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效果。

  再次,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法官应当做有利于当事人的换位思考,要减少当事人的讼累,提高每一次开庭的效率,认真把握每一起案件事实,正确运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实体并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办铁案,无错案,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为法官,要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司法公正。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要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面对涂上各种颜色,戴上各种面具的不正当的利益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坚强的自我约束力,自觉遵纪守法,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法官的权威不仅来自法律所授予的权利,更是来自法官自身人格力量的支撑。应始终以“自省、自独、自警、自慎”为标准,保证自己的行为无损于人民法官公正无私的形象。

  时间诚可贵,初心亦难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法官,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郝月都坚守心中信仰,无愧人民法官的职责。

  2019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

  学思践悟真思想,知行贯通方向明。伟大思想领航向,理论武装破巨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思想既有理论创新的“高度”、思想内容的“丰度”、思维方法的“深度”,又有话语体系的“温度”。科学研读、用心领悟这一新思想的“高度”“丰度”“深度”和“温度”,把握其鲜明特色,有利于加深对这一新思想的理解,增强理论认同,进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认同,凝聚起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自信昂扬、携手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理论上的明白和更清醒,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一、理论创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在日益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潮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两大思想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精华,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列宁同志曾指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审视、准确研判当今中国与世界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新时代声音,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探寻解决新时代问题的理论智慧,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更加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也不能割舍的精神血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将其视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始终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采撷英华,对中华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继承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当中,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动力和积极的思想元素。

  简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不另起炉灶、改旗易帜,也不墨守成规、止步不前,而是以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正本清源的鲜明品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出其理论创新的“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思想内容的“丰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核心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这一理论体系内容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战略和战术的辩证统一,生动地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架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因而成为贯穿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一条鲜明主线。其中,“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而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根本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层面,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彰显出其思想内容的“丰度”,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三、思维方法的“深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有力彰显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扯还扯不清楚。”诚如斯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望远镜”“显微镜”和“总钥匙”,因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源泉,因而更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号召全党同志增强“本领恐慌”意识,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带领全党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深入剖析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事物“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断增强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全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实践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群众观、阶级观、时代观、历史观、价值观……形成了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系统化科学理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其真理的哲学眼光、深邃的哲学思维和独到的哲学论断准确把握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充分抓住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的主要矛盾,科学谋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进而“抓住事物的根本”,彰显出其思维方法的“深度”,放射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着中国和世界前进的道路。

  四、话语体系的“温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深刻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鲜活生动的、富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和生活味道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尤为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领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深入推进。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中华诗词名句来表达党的思想理论。例如,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分别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动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难辉煌历程;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崇高精神品格……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文学典故和成语来阐释党的思想理论。例如,他将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瓶颈比作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将战争与核武器比作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形容“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与行动……再之,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运用中国老百姓听得懂的、富有生活味道的俗语来诠释党的思想理论。例如,在论述中国道路的现实选择时,他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其“接地气儿”的语言风格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逐渐“掌握群众”,继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彰显出其话语体系的“温度”,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新时代,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之,努力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将这一新思想化作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党性修养,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扬起理想信念的风帆,划动勇毅奋斗的船桨,乘坐满载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希望与梦想的“中华号”巨轮,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道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彼岸!

本文来源:https://www.gywlwh.com/fanwen/121942.html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京ICP备2021107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s://www.gywlw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赢教育网 版权所有 投诉建议